另外,某种程度上,苹果公司像一个不偏科的学生,但综合实力却决定了他最后的“名次”。乔布斯却让苹果在硬件与软件的融合方面做到了极致。因此,技术最牛不是最牛,硬件最好不是最牛,而是二者再加上用户体验的结合体最牛,才能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毕啸南:与外国创业公司相比,中国AI创业公司的优劣势?
刘炯:中国市场庞大便意味着对人工智能技术产品需求广泛。由于中国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天生贴近市场,因而较欧美科技公司相比,更清楚如何将技术与商业背景结合,创造商业化价值。
与此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产生的数据也为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等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这些条件都使得中国成为了人工智能行业成长的一片沃土。另外,中国做人工智能在做硬件方面非常有优势,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捣鼓出一套设备,这是基于多年积累的经验。所以,现在很多都把中国视为AI发展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国家,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美国。
但冷静下来放眼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格局,会发现整个技术呈现“两极”态势。以硅谷为首的美国和以伦敦为标志的欧洲地区在人工智能开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尽管人工智能“热”,开发项目多,但中国AI从业人员多使用国外的开源框架进行开发,核心的原创技术匮乏。但另一个当下不能忽视的事实便是:软性技术优势与算法的技术前沿性来看,还是在欧美,以美国与英国为主。
英美两个国家在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累积方面非常的强悍,几十年发展到现在,才逐渐延伸出人工智能的一些学术研究,积累的优势远远超过我们。
相比较来说,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太长的路要走:目前,全世界大概有超过200万AI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在中国的比例是很低很低的,大概不到2%。大部分中国AI技术,都是利用一些开源的技术框架,在这些底层算法之上进行优化。但从技术的原创性来看,其实是非常不够的,中国大量AI企业的可复制化非常高。因此,中国作为“两极”外人工智能发展的一片广阔天地,在技术层面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例如,在判断一个智能硬件项目时,投资者或许不能先看他们的硬件,而是从软件发展来入手,而这正是很多创业公司的薄弱环节。我们虽然每次都擅长迅速拼凑出一个硬件产品,迅速把它们投入市场,但这个产品具备多少后台的技术呢?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力,这个是要打问号的。这是我从国内很多AI企业上看到的问题,五花八门的硬件倒是做出来了,跟人有哪些交互也好,用户体验也好,都没那么理想。
毕啸南:既然国外技术存在一定的先发优势,您怎么看国内资本直接收购国外领先技术的可能性?
刘炯:我认为,短期来看此类收购还存有一定障碍。从软件层面,目前国外很多科技公司对他们的深度学习框架保持开放态度,希望技术人员在其平台上进行开发, 如Google开放的Tensorflow系统,因此在算法和应用领域,技术基本是流动与开放的,并不存在交易活动。
原文转自:http://tech.sina.com.cn/csj/2018-04-08/doc-ifyvtmxc87814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