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多就可以随机应变处事不惊,知道怎么说就可以自由选择采取灵活方式,把自己想表达的传递出去。
于是练好口语,你首先要解决肚子里要有货的问题,然后再解决怎么说的问题。现如今多数人集中在后部分,而忽略了前部分。个人实践发现,前部分才是基础。
怎么让自己有货?
你需要有机会能让你大量地阐述内容,以推动你对于源的需求,同时生成强大的动力,迫使你不断地积累。这句话有点太形式化了。换个说法,你必须不停的输出,才能带动你对于输入的强烈需求。如果我每天要求你对于一个题目谈论自己的看法,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少就会要去读书了。
这也是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以输出倒逼输入。我现在每天让自己写一篇文章,强迫自己以线性的文字,整理心中各种非线性的想法。我虽然曾经想过如果所有的话题写完了会怎么样,但是到那个时候,我必然会用新的输入来维持这样一种机制的运转。但就目前而言,我这些年英语的学习体会经历与总结,还是可以足够我写很长一段时间的。还有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工作经验,可以整理总结。
现在回到问题。我先给出结论:演讲与辩论是推动学习者对内容积累的有效手段,是英语口语能力成长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说演讲,而不是聊天。首先说明,这里的演讲并不局限于演讲比赛的那种形式,而更强调的是你在一定的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阐述,以达到某个目标的形式(例如,传达一个观点,说服你的老板或者客户,与你的伙伴商量沟通)。
演讲迫使你在一种相对正式的场合下组织自己的想法与语言,并且需要与听众形成交流。很多人惧怕演讲,主要是惧怕站在台上的那种感受。学习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成小组的形式,每个人选定题目进行计时的演讲。如果没有这样的小伙伴,那么一个人对着镜子或者对着计算机,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也是一种可行的练习方式。
演讲的另外一种形式是辩论,这里说的是英国议会制British Parliament的辩论机制,而不同于中文里的直接交互式的辩论。即对于一个题目,8个人分成4组,模拟议会的结构(有Opening Government, Opening Opposition, Closing Government, Closing Opposition),每个人有7分钟的演讲时间,围绕题目进行观点的阐述,或者驳斥对方的观点,提出新的观点。
在初玩这个辩论的时候,7分钟时间说一个自己可能不是特别理解的话题,就像梦魇一样,最主要是因为没有货。举几个辩题Motion作为例子,以前我玩辩论时候的Motion都忘记了,这是在网络上找的,但是风格和当时的仍然一致。
China should provide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rural families who bear and raise daughters.
The Arab League should take the lead to achieve regime change in Lybia.
比如第一个题目,会要求你对中国的农村情况,计划生育的政策,以及国家公共福利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第二个题目,如果你不了解利比亚的情况,那就没法玩了。我特别记得有一次参加训练的题目是关于联合国是否应该向索马里派驻军队,当时有队友不知道索马里无政府的状态,就会出现一些有趣的问题。
总结来说,英语辩论这种形式带给学习者的震撼与进步,是非常大的,至少对我如此。以前在五道口读书时,英语辩论协会也刚成立不长时间,郑博师兄经常会组织大家玩这个,而且也会请一些教练来培训。我现在特别怀念那段时间,也借此机会感谢一下郑博师兄的指引。郑博老师(现在已经是世界级的辩论裁判了)以非常和蔼与谦逊的态度引领我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不过后面由于学术科研的繁忙,我投身到计算机的世界中了:P。另外提一点,英语辩论真的对人的提升很大,你去看全国往年各届的什么21世纪杯的冠军们,很多是以前一起玩这个出来的,有些冠军的首场秀就是在校园辩论赛中崭露头角的,这里我就不列名字了:P。
辩论这项活动的益处在于,当你面对一个可能陌生的话题,需要连续说7分钟,而且需要对前一名选手的观点去反驳、承接甚至引出新的观点时,不仅考验“源”的积累,也考验语言的组织。
当你演讲了,当你辩论了,当你感受到你自己对知识的极度渴求后,剩下的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你会开始选择领域并关注,可能从你感兴趣的开始。于是你会去阅读查找这个领域的各方面的知识,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最终有的找到了答案有的没找到。但是经历过这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你会看到自己在“货”这方面,终于是有进步的了。
关于怎样快速了解一个新的领域与方向,不在本部分的讨论范围内,我会把它放在学术部分的文献调研与综述里写。
二、打通语义,无节操利用翻译与口译强化口语能力
口语能力成长路径从开篇到现在已经写了一万余字了,如果你能跟着我的思路读到这里,至少说明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你仍然具有长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件很珍贵的财富。
接昨天说的,现在假定脑子里有很多的货了,就像茶壶里的饺子,那问题是,我们怎么倒出来?
前面提到过,意思或者语义在大脑里是与语言无关的,我们因为成长在中文的环境,所以载体语言变成了中文。语义就像水一样,把自己的形状赋予了杯子的形状,而这里汉语就是我们的杯子了。你可以看成一个语义单位对应到一个汉语的杯子。一个语义单位,可以是你想表达的一个词组或者一个意义群或者其他基本单位。
而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其实是在原有的语义单位上,对应一个英语里的表达方式。就像一部分水A原来是可以变成杯子C的形状,你在学了英语后,知道其也可以变成瓶子D的形状。那我们在说英语的时候,即在用瓶子D;说汉语的时候,是在用杯子C。
现在回到问题。对于想表达的意思,而不知道怎么说的情况,采用两种方式解决:
1. 打通各个语义之间的关联,换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表达。
打通各个语义之间的关联就是说,一个意思我不会说,我换一种说法,而且这种说法的表达我比较熟悉,可以用英语恰当地表达出来。
语义在我们的大脑中应该像一个社交网络一样,每个语义是一个节点,它们之间通过以相似性为权重的边连接。网络的强大之处就在于,通往一个节点的方式往往有多条路径。如果我们在脑海中构建的语义网络足够发达,那我们在语言表达时候的灵活性就更强。这条方式不行可以换一个其他的嘛。
原文转自:http://kb.cnblogs.com/page/20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