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文字的东西能够让人们只能关注内容,关注文字背后的价值,所以知乎上的问答内容,会更导向性地让人们去思考,然后去提问、去回答,从而创造价值。
当然光是“文字形式为主”这点还不够,因为百度个别贴吧也是文字形式为主,很多论坛也是,但是为什么最终就成了人们灌水吐槽的圣地呢?
第二个原因是用户群的特点。
这其实是知乎现在整体信息价值较高的最重要的原因,知乎的创始团队就是很有理想的一帮年轻人,真的配得上“Ambitious Team”这个称号(Teambition名字的来源)。当年他们在网络上一开始引入的问题都是颇有营养的问题,以创业、互联网、设计这类话题为主。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日后进到知乎的用户也逐渐养成了提出高级的、实用的问题的习惯。
前两天还看到一篇文章中总结的很好,说美国的互联网创业靠的是产品,中国靠得是运营。尽管我们团队在早期很注重产品,但也不否认这一点。毕竟在我们国家,技术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做出一个产品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但产品做完了以后谁来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是都是来砸场子的水军,那用户体验设计得再好的产品也会被“人民”给毁掉。
所以,在中国,产品的概念不应该只是一个网站,而更应该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户,成败在最后往往靠的是这些人。一个网站如果逐渐没有什么受众,到最后那肯定是要关掉的。
知乎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走出了和微博完全不同的风格,其信息较微博更具实用性,和老百姓工作及生活更贴切,就这一点来评判,知乎的信息价值更大。
而微博所承载的信息更加大众普遍,普遍其价值还不是很高,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去否认微博的力量,微博是现在百姓发表评论看法、分享信息最具人气的地方,微博可以说完全起到了互联网“让信息传递到更多人、覆盖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一作用。
为什么中国最有价值的信息不在互联网中?
当然,越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有价值的信息越是难以被挖掘,无论这个信息藏在互联网中还是现实生活茫茫人海中。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中国,身边最有价值的信息在哪里?
说句要被同行唾弃的话,在中国,如果是最有价值的话,目前,一定不是在互联网。因为在中国文化里面,没有全民公开分享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却恰巧又是互联网的灵魂。扎克伯格说Facebook要让世界上的人联系在一起,乐意去分享信息,但他口中的这个“世界”,没有中国。
不是因为中国人不愿意分享,中国人可以说是最乐意分享信息的民族。但中国人在分享有价值信息的时候是有一个很大的前提的,我得和你比较熟悉,有点感情因素在里面,讲得再露骨一点就是“关系好”,或者说“咱俩是兄弟”。这种感情可以有很多方式去建立,按照互联网行业的分法就是一个线上,一个线下。线上就是各种门户、再到web2.0的网站、新媒体,线下就是餐饮娱乐行业为主等传统行业。
舌尖上的中国这种文化,决定着在中国这片土壤上面人与人的关系的建立一定是以后者这种方式为多的。可以这样说一句,哪天中国的餐饮业倒了,中国就会出现Facebook了。
餐饮只是人们沟通的一种形式,这个行业能在中国长期发展除了中国人讲究吃,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更喜欢小众聚会、和熟悉的人聚在一起。
小众聚会的方式还有很多,像私人的会所、行业的线下聚会、高尔夫俱乐部,这种聚会里面所产生的信息价值要比网上几万条信息价值的总和还要高。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判断,当这些线下的信息一旦被散播在互联网上,直接会影响资本市场,导致股市动荡。还是拿雷士的例子来说:微博上的一万条笑话都不会影响雷士的股票。从信息影响力这一点来看,即使是之前提到的知乎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讲堂,而微博更像是一个不要门票的露天剧院。
在小众群体聚会当中,人们分享着可能会撼动整个行业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如果换成货币都是会让人瞠目结舌的。
大多数人都需要的“工作”信息在哪里?
#1 新概念:“工作”信息
小众群体之间传播的信息我们称作“小众信息”;它们和微博、人人、知乎等全开放(用户所讲的话有可能被所有人知道,全方位公开)站点中传递的“普通信息”之间,实际上,还有一个被大家所忽略的巨大信息群体,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所涉及到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工作”信息。
何为“工作”信息,正如开篇定义所提到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就是“工作”信息。
这里的“工作”并不单指平时朝九晚五的上班,而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往往需要一个团队一起做。在开篇定义中有个例子就是“和几个伙伴出一张蓝光CD”,可能这件事情是在平时上班以后做,但是也算是一件比较正经的事情,所以这些也算在“工作”。这里的”工作“概念更是相对于娱乐而言,并不限发生的时间,更加广义一些。
“工作”中,团队成员通常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取一些专业的信息、可操作的信息:碰到与任务相关的问题如何快速解决?如何找到答案?如何找到更加精准、具体的方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工作”信息。
“工作”信息和大多数人息息相关,平时我们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在和“工作”打交道,即使下了班,我们也会时不时想起白天“工作”的事情,在周末更是有很多人会在为自己的“工作”充电、或者在外认识更多行业的人、获取更多的资源。我们大部分时间接触到的仍旧是“工作“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更有价值,所以我们会更加喜欢接触它们。
和“普通信息”不一样,“工作”信息不仅仅在茶余饭后被讨论,他们更能是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