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才是互联网精神?

发表于:2014-01-08来源:新浪博客作者:sunnyvale点击数: 标签:互联网
究竟什么才是互联网精神? 时下,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互联网跨界的会议连续不断,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的消息铺天盖地,甚至一向被认为保守的国有企业和传统金融行业的大佬们也纷纷思考如何借互联网优势转型升级……

  时下,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互联网跨界的会议连续不断,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的消息铺天盖地,甚至一向被认为保守的国有企业和传统金融行业的大佬们也纷纷思考如何借互联网优势转型升级……

  那互联网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所谓的互联网精神、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互联网DNA都分别指的是什么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只有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才能真正将互联网的优化在本行业发挥出来,否则都是东施效颦。

  下面这段文字是我在一个大会上的发言,试图回答上述问题。这个发言得到了比较多的反响,很快收到十几个邀请,请我就这个问题再次和他们继续交流。这给我很大信心,我特点将之整理出来,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分享。可以肯定,这些不是互联网的全部,没有回答上述所有问题,也未必是最本质的,但作为一个探索,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

  用户至上

  注意是用户至上,不是客户至上。用户是使用产品的人,客户是掏钱买东西的人。在销售领域有句话叫“客户是上帝”,而在互联网领域则是“用户至上”。互联网公司先有用户后有客户,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当然,互联网用户有时也是客户,但这种情况较少。

  互联网公司用户和客户的获得与传统行业迥异。传统行业通过面对面和客户交流,客户购得产品和服务之后,用户方才使用,企业获取用户的因素有人情关系和利益;互联网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先是通过线上与用户见面,服务提供者与用户谁也不认识谁。因此互联网公司获得用户靠的不是感情,也不是关系,甚至也不是利益纽带(因为用户一般也不付费)。唯有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有了众多免费的用户之后才能发展付费的客户(这与传统行业相反)。

  良好的用户体验造就良好的口碑。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一天24小时不间断传播,一个好的用户产品,如果超出了用户预期,一天之内可以传遍全世界。前提是你的产品要好到一定程度,好到他们愿意在网上说出来,愿意与朋友甚至是不认识的人分享,或者你的产品很别致,具有极大的轰动效应。

  互联网创业成功的都是草根。草根们没有太多资源、没有强大靠山,所能依靠的只有使用其产品的用户——当产品和服务通过其自身优势得到用户认可时,才会凝聚更多忠诚用户,否则他们只会选择离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靠山的互联网企业不仅没做大,而且活得很惨,甚至死得也很惨。

  互联网企业对用户体验的重视,贯穿产品诞生与发展的全流程,深入到互联网企业的每一个细胞。

  从前期的产品设计到后期的质量保证,再到版本迭代、改进,莫不如是。活跃在互联网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便是产品经理(简称PM),他们在公司内部代表产品用户,对产品设计提出要求,为用户体验负责,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研究用户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重视PM的原因。

  很多时候,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以用户体验数据为标准的。对许多产品而言,用户体验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程序正确性。

  判断一个想法是正确还是错误,判断一个产品和服务是好还是不好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这些用户的满意度,就是有多少用户喜欢用你的产品。仅有PM和项目组还远远不够,他们无法及时准确地捕捉到用户的需求。我粗略算了算,全中国大学(含大专)毕业生才6000万人左右,只占网民总数的十分之一,剩下的90%网民多是文化程度不高、收入不高的用户,他们想要什么,如何使用互联网,坐在家里是想不出来的,一种更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只有他们才真正能够完善产品,任何一个PM,任何一个团体都代表不了如此庞大的网民用户,只能代表一个阶层。得益于互联网服务和产品的特征(即以数字化形态通过网络传播),互联网较容易让用户参与进来,用户和企业就能够快速、低成本地互动与交流。“小流量”实验是一个典型的用户和企业交流的例子,所谓小流量实验,就是让用户中的一小部分提前体验新产品或新功能,然后从各种数据中分析产品优劣势,并快速、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然后是大流量实验,最后是全流量上线。

  这种用户至上的基因,也使得在互联网企业架构中,做产品及开发的人员占据重要地位。譬如在百度,工程师占总员工人数一半之多,且地位较高,他们的工作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去研究并满足客户需求;小米成功地将互联网思维用在手机制造上,据雷军介绍,其4000名员工中,有2500名员工昼夜不停地与用户沟通。

  迄今为止,我认为互联网公司是最在意用户感受的行业。

  快速迭代

  我是学软件工程出身的,清楚记得那个年代的软件工程告诉我,软件生命周期分成很多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软件维护阶段,这个阶段的成本最高。为了减少维护阶段的成本,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结束前都要经过仔细评审,并由责任人签字,然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目的是为了将bug消除在早起阶段,最终减少维护阶段的成本。产品的更新速度短至半年,长时可超过一年,其使用的是一步到位的开发思想。

  然而,一步到位的思想在互联网行业已经失效,互联网时代你坐在家里无法一步到位地弄清楚需求,闭门造车也不知道用户的体验如何。只有用户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有用户的体验才使软件具有生命力。产品的每一个版本,早一天面对用户就意味着离正确的结果更近一步,因为早一天面对用户,可以早一天得到反馈、早一天做出更正确的决定、早一天得到迭代和改进。一款互联网产品有时一周就需迭代几次,一个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每天甚至有几百项软件改进和创新上线。

  后来,软件工程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很多软件过程模型,如原型法、螺旋法、增量模型、敏捷编程、极限编程等,一个比一个更加敏捷,目的是为了应对软件需求的快速变化。但日新月异的用户需求,使研发速度永远也赶不上需求变化的速度,互联网产品与服务开发将敏捷发展到了极致,“快速迭代”成了互联网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抢先投放产品才能有效占领先机。在互联网行业,往往一款产品有了知名度后,极为类似的跟随品很难再获较大成功。这从搜索、即时通讯、微博、B2C电商平台等领域都分别被一家企业占据大部分份额,可见一斑。先一步试水,成功的可能性就增加一份。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279d40101ho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