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当前信息产业的浪潮席卷全球,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产业越来越得到了各国的重视,软件产业当前已经成为了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人才培养是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不得不承认,培养的毕业生中有许多根本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往往是都缺乏应用实践能力,还有就是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分明,重点高校,普通高校,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造成了一方面大量的企业找不到合格的员工,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我国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分析比较各国的成功经验,来探讨中国软件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要通过比较,找出适合我国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
一.不同国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1.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印度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将自己的软件产业发展到了令世人瞩目的程度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这一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与印度有大量的软件工程人员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工作有关,但成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无疑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了政府引导下的多层次,面向应用的培养模式,强调产学研相结合,产业与教育形成互动,职业培训市场化,注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以“做”为先导。对于高等学校,则主要是面向中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侧重数学思维,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信息技术学院和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面向软件工人的培养,强调标准化,对教学内容,建立统一标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同时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另外还特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非技术素质的培养。通过这样的分层培养,印度的信息产业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保障了高中低人才的合理搭配,保证了软件产业内部生产价值链的有效性。
2.爱尔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在曾被称为发达国家“第三世界”的爱尔兰,现在成为了名满全球的“软件之都”。其软件企业规模不大,软件产业以出口为主。爱尔兰软件产业的定位为“美国软件公司产品欧化版的加工基地”,主要强调面向国际化的软件产品的系统化服务。爱尔兰软件产业的发展,同时得益于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以及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紧密结合,最具代表性的是坐落在国家科技园中心的利默里克大学和国家科技园,始建于1984年的国家科技园是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密切联系的纽带,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中介、孵化服务。其软件培养模式强调政府宏观控制和质量监测,分层培养,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十分有特色,其大学有四年进行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教育,最后一年有四个月是在软件企业,八个月是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软件技术专门的教育,然后获得一个本科生的学历和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这个硕士学位表明他达到了高级软件制作师的标准,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学位安排,强化了实践内容,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际系统,在实践中通过自我学习掌握很多课堂上易传授的内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爱尔兰软件人才培养也强调有良好的国际化环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和流动。
3.两国培养模式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1)国家需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对软件人才的教育体系要全面规划,建立统一的软件人才教育标准及质量监控体系,定位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时刻关心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特点,不失时机的对培养体系进行更新,以期符合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避免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或向学生传授已经过时的知识。
(2)在对软件人才进行统一标准的培养过程中,又要注意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学生状况,确定特色培养。
(3)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必须强调实训的作用,鼓励高校和各类培养机构与公司,企业主动联系,来加强实践环节,使培养工作充分的与市场需求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