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79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5%,占全球软件市场的份额由2001年的1.5%上升到2005年的5.9%;软件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出口额增长了4倍,由2001年的7.2亿美元跃升到2005年的35.9亿美元。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全球软件市场中,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所占份额不到6%。与我国的硬件制造业相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我国硬件制造业已经进入了由大到强转变的新阶段,而软件产业还处于做大的发展阶段,难以实现与硬件制造业匹配的互动支撑发展。2005年,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收入达3.45万亿元,软件仅相当于其11.3%。在信息产业最发达的美国,软件和服务的销售收入与硬件的销售收入之比已接近7:3。
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实施国家战略未能形成合力,已有的一些重要产业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实施软件振兴的国家战略认识上能统一,执行中政策、资金等资源相对分散,未能形成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有效合力。国家支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措施依然停留在政策层面,持续性和稳定性差,难以适应WTO和依法行政环境下产业发展的需要。已有的政府采购、投融资、装备、软件出口等重要政策落实不到位,地方在落实18号文件规定的税收政策上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鼓励性政策缺乏,对行业应用的引导和支持在深度和广度上力度不够。
(二)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软件产品和服务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很低。
软件产品、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三部分发展不均衡,软件服务比重偏低。2005年,软件产品收入2067亿元,占全部软件产业收入的53%。系统集成收入1329亿元,占全部软件产业收入的34%;软件服务收入仅仅505亿元,占全部软件产业收入的13%。
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环节基本上由跨国公司垄断。在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市场,国外继续保持垄断地位;在以ERP为核心的企业应用软件市场,高端市场一直由国外企业主导,目前一些国外企业甚至开始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在行业应用软件市场,如:银行、证券、大型制造业等,基本由国外企业占领主要市场份额。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发展不均衡,国际市场开拓较慢,2005年软件出口占软件产业总收入仅7%;在国际市场中,我国软件产业总体上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品牌知名度低。2005年我国外包及软件出口业务只占全球外包总量的1%。
(三)自主创新不强,缺乏具有与大型跨国公司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
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偏低,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软件产品短缺,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目前国内软件收入规模前100家企业的收入总和占软件产业总收入还不足30%,前10家企业收入总和占软件产业总收入不足15%,最大的软件企业收入不足50亿元,与国际软件企业相比差距很大,如IBM、微软、SAP等公司收入都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聚集效应,各基地间的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目前,基地内的软件企业收入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还不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