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银行业务将会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出现,企业间的各种结算将会更加复杂和频繁,银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之上。怎样能将银行机构原有的计算设备和网络系统进行改造和更新,并建立一套更加先进、稳定而又具有较大的业务扩展空间的银行业务处理系统来满足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业务需求,提高工作效率是很多金融机构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因为银行的企业性质,决定了银行业对软件的依赖。银行业的软件素来以高质量、高可靠、高安全、高效率著称。因此软件质量是银行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软件质量管理
通常的情况是:软件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所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质量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管理者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质量目标制定出自己工作的质量目标和相应的保证措施,形成一个质量目标体系,并把质量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工作绩效评定的依据。然而,企业的质量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成质量目标,各级管理者必须通过质量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质量目标的实现。简言之,软件质量目标管理就是通过组织的管理者和员工亲自参与质量目标的制定,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以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目前业界认同的软件质量标准主要有两个:CMM和ISO 9001标准。
198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院(SEI)应联邦政府的要求,着手研究一种对软件承包商过程能力进行评估的方法。1987年9月SEI发布了软件过程能力成熟框架的大纲,在大纲中定义了软件过程评估、软件能力评价两种方法及相应的问卷调查表。经过4年的实践,SEI将其发展成软件能力成熟模型SW-CMM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
SW-CMM描述了一个软件组织进行软件过程定义、项目实施与测试、过程控制与改善时必须经历的5个渐进的成熟等级及每一成熟等级相应的关键过程域(key process area)和关键实践(key practice)。软件组织可以依据SW-CMM标识现有软件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制定相应的软件过程改善策略,使软件组织的过程能力不断成熟,从而提高一个软件组织始终如一地、可预见性地生产高质量软件产品的能力。
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正在对1994版ISO9000族标准进行修订,现已发布ISO/CD1 9000、ISO/CD1 9001和ISO/CD1 9004三项标准草案。目前尚处于草案阶段的三项标准,据ISO/TC176提供的有关信息,在成为正式国际标准时,不会在其结构、原则及基本思想上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上述三项标准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开展了研究与试点。
未来银行软件研发的组织管理模式
面对银行对软件研发的大量需求,目前银行主要有两种组织项目的模式:软件的自主研发、软件的外包与分包。
软件自主研发是指由总行统一组织开发或指定试点单位研发,后在系统内直接推广。
软件的外包与分包是指由银行指定软件规范,然后将软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指定某软件开发商进行开发。
软件自主研发的质量关键是组织大规模的软件开发队伍,这同一般的软件供应商在质量管理这一点上基本相同。软件外包和分包的质量关键是软件的规范制作、开发商的选择和软件开发结果质量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