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程序的方式操纵NTFS的文件权限(上)

发表于:2007-07-01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
以程序的方式操纵NTFS的文件权限 陈皓 Windows NT/2K/ XP 版本的操作系统都支持NTFS格式的文件系统,这是一个有 安全 性质的文件系统,你可以通过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来设置对每个目录和文件的用户访问权限。这里我就不对NTFS的安全性进行讲述了,我默认你对

以程序的方式操纵NTFS的文件权限


陈皓

 

Windows NT/2K/XP版本的操作系统都支持NTFS格式的文件系统,这是一个有安全性质的文件系统,你可以通过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来设置对每个目录和文件的用户访问权限。这里我就不对NTFS的安全性进行讲述了,我默认你对NTFS的文件目录的安全设置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里,我将向你介绍使用Windows的API函数来操纵NTFS的文件权限。

 

一、             理论和术语

 

在Windows NT/2K?XP下的对象,不一定是文件系统,还有其它的一些对象,如:进程、命名管道、打印机、网络共享、或是注册表等等,都可以设置用户访问权限。在Windows系统中,其是用一个安全描述符(Security Descriptors)的结构来保存其权限的设置信息,简称为SD,其在Windows SDK中的结构名是“SECURITY_DESCRIPTOR”,这是包括了安全设置信息的结构体。一个安全描述符包含以下信息:

  • 一个安全标识符(Security identifiers),其标识了该信息是哪个对象的,也就是用于记录安全对象的ID。简称为:SID。
  • 一个DACL(Discretionary Aclearcase/" target="_blank" >ccess Control List),其指出了允许和拒绝某用户或用户组的存取控制列表。 当一个进程需要访问安全对象,系统就会检查DACL来决定进程的访问权。如果一个对象没有DACL,那么就是说这个对象是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完全的访问权限。
  • 一个SACL(System Access Control List),其指出了在该对象上的一组存取方式(如,读、写、运行等)的存取控制权限细节的列表。
  • 还有其自身的一些控制位。

DACL和SACL构成了整个存取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简称ACL,ACL中的每一项,我们叫做ACE(Access Control Entry),ACL中的每一个ACE。

 

我们的程序不用直接维护SD这个结构,这个结构由系统维护。我们只用使用Windows 提供的相关的API函数来取得并设置SD中的信息就行了。不过这些API函数只有Windows NT/2K/XP才支持。

 

安全对象Securable Object是拥有SD的Windows的对象。所有的被命名的Windows的对象都是安全对象。一些没有命名的对象是安全对象,如:进程和线程,也有安全描述符SD。在对大多数的创建安全对象的操作中都需要你传递一个SD的参数,如:CreateFile和CreateProcess函数。另外,Windows还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安全对象的安全信息的存取函数,以供你取得对象上的安全设置,或修改对象上的安全设置。如:GetNamedSecurityInfo, SetNamedSecurityInfoGetSecurityInfo, SetSecurityInfo

 

下图说明了,安全对象和DACL以及访问者之间的联系(来源于MSDN)。注意,DACL表中的每个ACE的顺序是有意义的,如果前面的Allow(或denied)ACE通过了,那么,系统就不会检查后面的ACE了。

 

系统会按照顺序依次检查所有的ACE规则,如下面的条件满足,则退出:

1、  如果一个Access-Denied的ACE明显地拒绝了请求者。

2、  如果某Access-Allowed的ACE明显地同意了请求者。

3、  全部的ACE都检查完了,但是没有一条ACE明显地允许或是拒绝请求者,那么系统将使用默认值,拒绝请求者的访问。

 

更多的理论和描述,请参看MSDN。

 

 

 

二、             实践与例程

 

1、   例程一:创建一个有权限设置的目录

 

#include <windows.h>

 

void main(void)

{

    SECURITY_ATTRIBUTES sa;   //和文件有关的安全结构

    SECURITY_DESCRIPTOR sd;   //声明一个SD

 

    BYTE aclBuffer[1024];

    PACL pacl=(PACL)&aclBuffer;  //声明一个ACL,长度是1024

 

    BYTE sidBuffer[100];

    PSID psid=(PSID) &sidBuffer;   //声明一个SID,长度是100

 

    DWORD sidBufferSize = 100;

    char domainBuffer[80];

    DWORD domainBufferSize = 80;

    SID_NAME_USE snu;

    HANDLE file;

 

    //初始化一个SD

    InitializeSecurityDescriptor(&sd, SECURITY_DESCRIPTOR_REVISION);
    //初始化一个ACL

    InitializeAcl(pacl, 1024, ACL_REVISION);
    //查找一个用户hchen,并取该用户的SID

    LookupAccountName(0, "hchen", psid,

            &sidBufferSize, domainBuffer,

            &domainBufferSize, &snu);
    //设置该用户的Access-Allowed的ACE,其权限为“所有权限”

AddAccessAllowedAce(pacl, ACL_REVISION, GENERIC_ALL, psid);

//把ACL设置到SD中

    SetSecurityDescriptorDacl(&sd, TRUE, pacl, FALSE);

   

    //把SD放到文件安全结构SA中

    sa.nLength = sizeof(SECURITY_ATTRIBUTES);

    sa.bInheritHandle = FALSE;

    sa.lpSecurityDescriptor = &sd;

   

    //创建文件

    file = CreateFile("c:\\testfile",

        0, 0, &sa, CREATE_NEW, FILE_ATTRIBUTE_NORMAL, 0);

    CloseHandle(file);

}

 

这个例子我是从网上找来的,改了改。其中使用到的关键的API函数,我都把其加粗了。从程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先初始化了一个SD和一个ACL,然后调用LookupAccountName取得用户的SID,然后通过这个SID,对ACL中加入一个有允许访问权限的ACE,然后再把整个ACL设置到SD中。最后,组织文件安全描述的SA结构,并调用CreateFile创建文件。如果你的操作系统是NTFS,那么,你可以看到你创建出来的文件的安全属性的样子:

 

 

这个程序旨在说明如何生成一个新的SD和ACL的用法,其有四个地方的不足和不清:

 

1、  对于ACL和SID的声明采用了硬编码的方式指定其长度。

2、  对于API函数,没有出错处理。

3、  没有说明如何修改已有文件或目录的安全设置。

4、  没有说明安全设置的继承性。

 

对于这些我将在下个例程中讲述。

 

2、   例程二、为目录增加一个安全设置项

 

在我把这个例程序例出来以前,请允许我多说一下。

 

1、   对于文件、目录、命令管道,我们不一定要使用GetNamedSecurityInfoSetNamedSecurityInfo函数,我们可以使用其专用函数GetFileSecuritySetFileSecurity函数来取得或设置文件对象的SD,以设置其访问权限。需要使用这两个函数并不容易,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我们还需要处理SD参数,要处理SD,就需要处理DACL和ACE,以及用户的相关SID,于是,一系统列的函数就被这两个函数带出来了。

2、   对于上一个例子中的使用硬编码指定SID的处理方法是。调用LookupAccountName函数时,先把SID,Domain名的参数传为空NULL,于是LookupAccountName会返回用户的SID的长度和Domain名的长度,于是你可以根据这个长度分配内存,然后再次调用LookupAccountName函数。于是就可以达到到态分配内存的效果。对于ACL也一样。

3、   对于给文件的ACL中增加一个ACE条目,一般的做法是先取出文件上的ACL,逐条取出ACE,和现需要增加的ACE比较,如果有冲突,则删除已有的ACE,把新加的ACE添置到最后。这里的最后,应该是非继承而来的ACE的最后。关于ACL继承,NTFS中,你可以设置文件和目录是否继承于其父目录的设置。在程序中同样可以设置。
 

->

(版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信息)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