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Net中的类型转换(1)

发表于:2007-06-21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
下一页 1 2 3 4 5 1. 装箱、拆箱还是别名 许多 C#.NET 的书上都有介绍 int - Int32 是一个装箱的过程,反之则是拆箱的过程。许多其它变量类型也是如此,如:short - Int16,long - Int64 等。 对于一般的 程序员 来说,大可不必去了解这一过程,因为这些装箱

下一页 1 2 3 4 5 

   

1. 装箱、拆箱还是别名

许多 C#.NET 的书上都有介绍 int -> Int32 是一个装箱的过程,反之则是拆箱的过程。许多其它变量类型也是如此,如:short <-> Int16,long <-> Int64 等。

对于一般的程序员来说,大可不必去了解这一过程,因为这些装箱和拆箱的动作都是可以自动完成的,不需要写代码进行干预。但是我们需要记住这些类型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使用“别名”来记忆它们之间的关系。

C# 是全面向对象的语言,比 Java 的面向对象都还彻底——它把简单数据类型通过默认的装箱动作封装成了类。Int32、Int16、Int64 等就是相应的类名,而那些我们熟悉的、简单易记的名称,如 int、short、long 等,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作是 Int32、Int16、Int64 等类型的别名。那么除了这三种类型之外,还有哪些类有“别名”呢?常用的有如下一些:

clearcase/" target="_blank" >cc>bool -> System.Boolean (布尔型,其值为 true 或者 false)

char -> System.Char (字符型,占有两个字节,表示 1 个 Unicode 字符)

byte -> System.Byte (字节型,占 1 字节,表示 8 位正整数,范围 0 ~ 255)

sbyte -> System.SByte (带符号字节型,占 1 字节,表示 8 位整数,范围 -128 ~ 127)

ushort -> System.UInt16 (无符号短整型,占 2 字节,表示 16 位正整数,范围 0 ~ 65,535)

uint -> System.UInt32 (无符号整型,占 4 字节,表示 32 位正整数,范围 0 ~ 4,294,967,295)

ulong -> System.UInt64 (无符号长整型,占 8 字节,表示 64 位正整数,范围 0 ~ 大约 10 的 20 次方)

short -> System.Int16 (短整型,占 2 字节,表示 16 位整数,范围 -32,768 ~ 32,767)

int -> System.Int32 (整型,占 4 字节,表示 32 位整数,范围 -2,147,483,648 到 2,147,483,647)

long -> System.Int64 (长整型,占 8 字节,表示 64 位整数,范围大约 -(10 的 19) 次方 到 10 的 19 次方)

float -> System.Single (单精度浮点型,占 4 个字节)

double -> System.Double (双精度浮点型,占 8 个字节)

我们可以用下列代码做一个实验:

private void TestAlias() {
    // this.textBox1 是一个文本框,类型为 System.Windows.Forms.TextBox
    // 设计中已经将其 Multiline 属性设置为 true
    byte a = 1; char b = 'a'; short c = 1;
    int d = 2; long e = 3; uint f = 4; bool g = true;
    this.textBox1.Text = "";
    this.textBox1.AppendText("byte -> " + a.GetType().FullName + "\n");
    this.textBox1.AppendText("char -> " + b.GetType().FullName + "\n");
    this.textBox1.AppendText("short -> " + c.GetType().FullName + "\n");
    this.textBox1.AppendText("int -> " + d.GetType().FullName + "\n");
    this.textBox1.AppendText("long -> " + e.GetType().FullName + "\n");
    this.textBox1.AppendText("uint -> " + f.GetType().FullName + "\n");
    this.textBox1.AppendText("bool -> " + g.GetType().FullName + "\n");
}

在窗体中新建一个按钮,并在它的单击事件中调用该 TestAlias() 函数,我们将看到运行结果如下:

byte -> System.Byte

char -> System.Char

short -> System.Int16

int -> System.Int32

long -> System.Int64

uint -> System.UInt32

bool -> System.Boolean

这足以说明各别名对应的类!

2. 数值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这里所说的数值类型包括 byte, short, int, long, fload, double 等,根据这个排列顺序,各种类型的值依次可以向后自动进行转换。举个例来说,把一个 short 型的数据赋值给一个 int 型的变量,short 值会自动行转换成 int 型值,再赋给 int 型变量。如下例:

private void TestBasic() {
    byte a = 1; short b = a; int c = b;
    long d = c; float e = d; double f = e;
    this.textBox1.Text = "";
    this.textBox1.AppendText("byte a = " + a.ToString() + "\n");
    this.textBox1.AppendText("short b = " + b.ToString() + "\n");
    this.textBox1.AppendText("int c = " + c.ToString() + "\n");
    this.textBox1.AppendText("long d = " + d.ToString() + "\n");
    this.textBox1.AppendText("float e = " + e.ToString() + "\n");
    this.textBox1.AppendText("double f = " + f.ToString() + "\n");
}

译顺利通过,运行结果是各变量的值均为 1;当然,它们的类型分别还是 System.Byte 型……System.Double 型。现在我们来试试,如果把赋值的顺序反过来会怎么样呢?在 TestBasic() 函数中追加如下语句:

int g = 1;

short h = g;

this.textBox1.AppendText("h = " + h.ToString() + "\n");

结果编译报错:

G:\Projects\Visual C#\Convert\Form1.cs(118): 无法将类型“int”隐式转换为“short”

其中,Form1.cs 的 118 行即 short h = g 所在行。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坚持要进行转换,就应该使用强制类型转换,这在 C 语言中常有提及,就是使用“(类型名) 变量名”形式的语句来对数据进行强制转换。如上例修改如下:

short g = 1;

byte h = (byte) g; // 将 short 型的 g 的值强制转换成 short 型后再赋给变量 h

this.textBox1.AppendText("h = " + h.ToString() + "\n");

编译通过,运行结果输出了 h = 1,转换成功。

但是,如果我们使用强制转换,就不得不再考虑一个问题:short 型的范围是 -32768 ~ 23767,而 byte 型的范围是 0 ~ 255,那么,如果变量 g 的大小超过了 byte 型的范围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不妨再一次改写代码,将值改为 265,比 255 大 10

short g = 265; //265 = 255 + 10

byte h = (byte) g;

this.textBox1.AppendText("h = " + h.ToString() + "\n");

编译没有出错,运行结果却不是 h = 265,而是 h = 9。

因此,我们在进行转换的时候,应当注意被转换的数据不能超出目标类型的范围。这不仅体现在多字节数据类型(相对,如上例的 short) 转换为少字节类型(相对,如上例的 byte) 时,也体现在字节数相同的有符号类型和无符号类型之间,如将 byte 的 129 转换为 sbyte 就会溢出。这方面的例子大同小异,就不详细说明了。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