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条件比较好的公司,可以设置一个独立的测试小组,该测试小组轮流参加各个项目的系统测试。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工作由项目的开发小组承担。
u 条件一般的公司,养不起独立的测试小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工作由项目开发小组承担。当项目进展到系统测试阶段,可以从项目外抽调一些人员,加上开发人员,临时组织系统测试小组。
u 条件比较差的公司,也许只有一个项目和为数不多的一些开发人员。那么就让开发人员一直兼任测试人员的角色,相互测试对方的程序。如果人员实在太少了,只好让开发者测试自己的程序,有测试总比没有测试好吧!
3.3 避免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产生矛盾
u 开发人员的注意事项:
不要敌视测试人员。要理解测试的目的就是发现缺陷,是测试人员的工作职责。不要以为测试人员吃饱了没事干,存心找茬。
不要轻视测试人员,别说人家技术水平差,不配搞开发只好搞测试。
u 测试人员的注意事项:
发现缺陷时不要嘲笑开发人员,别说他的程序真臭、到处是Bug。
在开发人员压力太大时或心情不好时不要火上浇油,发现缺陷时别大声嚷嚷。
u 请留意另一种极端:如果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关系非常好,可能会导致在测试的时候“手下留情”,这对项目也是一种伤害。
4. 企业的测试策略
4.1 理念:
u 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降低测试成本也是盈利的一种方式。
u 用较低的代价实现有效的测试,不应为了追求完美的测试而不失一切代价。
4.2 如何合理地减少测试工作量
u 减少冗余的测试
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往往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很多地方,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会产生一模一样的效果(或者能推理出来),这样的测试是冗余的。
在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阶段,可能要执行多次“回归测试”。每一次“回归测试”都会存在不少的冗余,应当设法剔除不必要的重复测试工作。
u 减少无价值的测试
无价值的测试通常是由于不懂得测试技术引起的。例如功能测试,在等价区间之中,本来只要测试一个典型的输入就行了,如果有人在此区间测试了100次,那么其中99次就是无价值的。
u 如何“偷工减料”
有 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经费本来就少,用户对质量要求也马马虎虎。为了能多挣一点钱,开发方不得不采用“偷工减料”的方式来降低测试代价。偷工减料的 途径无非就是减少测试的内容和频度。但不能砍得太狠,否则软件拿不出手。基本方法是找出软件中需要优先测试的部分(见下表),其它次要部分可以忽略或将来 再测试。
u “偷工减料”方法的测试优先级:
哪些功能是软件的特色?
哪些功能是用户最常用的?
如果系统可以分块卖的话,哪些功能块在销售时最昂贵?
哪些功能出错将导致用户不满或索赔?
哪些程序是最复杂、最容易出错的?
哪些程序是相对独立,应当提前测试的?
哪些程序最容易扩散错误?
哪些程序是全系统的性能瓶颈所在?
哪些程序是开发者最没有信心的?
4.3 测试何时结束
u 基于“测试期缺陷密度”的规则
u 基于“运行期缺陷密度”的规则
4.4 测试奖励机制
u 根据缺陷的危害程度,把奖金分等级。每个新缺陷对应一份奖金,把奖金发给第一个发现该缺陷的人。奖金额要适当,太低了人们不感兴趣,太高了会让项目破产的。
5. 测试规范
5.1 测试流程
u 第一步:制定测试计划。该计划被批准后转向第二步。
u 第二步:设计测试用例。该用例被批准后转向第三步。
u 第三步:如果满足“启动准则” ,那么执行测试。
u 第四步:撰写测试报告。
u 第五步:消除软件缺陷。如果满足“完成准则”,那么正常结束测试。
5.2 测试启动准则
u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允许开始测试:
(1)测试计划已经制定并且通过了审批;
(2)测试用例已经设计并且通过了审批;
(3)被测试对象已经开发完毕并等待测试。
5.3 测试完成准则
u 对于非严格系统可以采用“基于测试用例”的准则。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允许结束测试:
(1)功能性测试用例通过率达到100%;
(2)非功能性测试用例通过率达到90%时。
u 对于严格系统,应当补充“基于测试期缺陷密度”的规则:
(3)相邻n个CPU小时内“测试期缺陷密度”全部低于某个值m。例如n大于10,m小于等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