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T 11234-2001《软件过程能力评估模型》针对软件企业对自身软件过程能力进行内部改进的需要,与CMMI连续表示形式基本相同。该模型有22个过程,分为4大类,即:过程管理类、项目管理类、工程化类和支持类,具体见表1。
每个过程能力从0到5划分为6个评估等级,即:
0级——不完整级;
1级——已执行级;
2级——受管理级;
3级——已定义级;
4级——定量管理级;
5级——持续优化级。
每个等级包含了通用目标、通用惯例、特定目标和特定惯例,它们组成一套衡量准则。0级是反映那些没有得到完整执行过程的状态,可能实现了部分特定目标,也可能什么目标都没有实现;处于1级的过程实现了全部特定的目标;对于2级~5级,不仅实现了全部特定目标,而且依次实现了对应更高的通用目标。
按此准则对实际运行的过程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当前软件过程的能力状态。对每个过程评估后,可以得到企业软件过程能力的一条“谱线”。这是一个二维坐标曲线,横坐标是22个过程,纵坐标是6个等级。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目标对各项软件过程改进工作的轻重缓急做出恰当安排,拟制出一条本企业希望达到的软件过程能力“谱线”,或者说是“目标轮廓”。企业还可以针对软件开发项目,根据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弄清楚”有关过程的能力状态,实施必要的过程改进,以支持项目的完成。
SJ/T 111235-200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SJ/T 111235-2001《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针对软件企业综合能力第二方或第三方评估的需求,与CMMI分阶段表示形式基本相同。该模型用成熟度1~5个等级来描述综合软件能力。除了成熟度等级1外,每个等级包含若干个过程方面,每个过程方面的实施情况由相应目标和惯例的实施情况体现(见图1)。采用这种衡量准则可以评估软件企业的综合能力——软件能力成熟程度。
模型中的5个等级——第1到第5级,数字越大,成熟度等级越高。高成熟度等级代表比较强的综合软件能力。按照这种概念,企业所达到的成熟度等级可以预示这个企业在软件产品(或服务)开发管理方面的水平。从过程改进的角度说,这种成熟度等级是过程改进的递进式平台。除了第1级之外,每个成熟度等级都表明,在达到这个等级的软件企业里有一批稳定的软件过程。在这批稳定的软件过程基础上,软件组织可以瞄准更高一个成熟度等级。通过过程改进活动,使更多的软件过程以制度化的形式达到稳定。于是,该企业的综合软件能力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成熟度平台上。这5个成熟度等级分别是:
第1级——初始级;
第2级——受管理级;
第3级——已定义级;
第4级——定量管理级;
第5级——持续优化级。
22个过程分别驻留在等级2~5中。
需要说明的是,标准实施中的一致性相当重要,否则对软件企业评估所得结果将失去可比性。因此,在标准制定中我们尽可能减少具体评估规定条款在解释上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
图1 模型的组成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