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CMM顶级评估后,我们该往何处去?
发表于:2008-03-28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cmmCMM
关键字: 软件外包、项目托管、 培训 咨询、工程监理、专业测试、工具销售 摘要: 探讨通过CMM/ CMMI 顶级评估后,以质量部门为关注点的的企业发展模式。 正文: 去年九月底公司成为了全球首家同时通过CMM5级和CMMI5级评估的软件企业,除此之外还是中国大陆首
关键字:
软件外包、项目托管、
培训咨询、工程监理、专业测试、工具销售
摘要:
探讨通过CMM/
CMMI顶级评估后,以质量部门为关注点的的企业发展模式。
正文:
去年九月底公司成为了全球首家同时通过CMM5级和CMMI5级评估的软件企业,除此之外还是中国大陆首家通过CMMI5级的软件企业。当时,这是一件令公司全体员工尤其是我们质量人员倍感欣慰和鼓舞的事情。但是兴奋之余,部门今后的工作该如何更好地开展?就是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需要大家冷静地思考。同时,作为中国民族软件企业实施CMMI5的先驱者和倡导者,其质量部门评估过后的职能转变也可能是业界同仁们所关注的一个话题。为此,作者特结合当前企业现状及业界情况有所侧重地来谈谈以质量部门为关注点的企业发展以供大家将来参考。
顶级评估的通过并不代表质量部门的工作就此结束,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这仅仅是企业发展道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而非终点,评估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检验自身能力成熟度的一种手段。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还必须进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作为推广、实施CMM管理思想的核心部门,质量部门虽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间接效益和利润,但是整个部门如果想得到长足、良性的发展,就还需创造直接的利润。因为只有发展和盈利才是硬道理!从企业生存的角度来说,无论采用什么途径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将殊途同归,那就是“追求合理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此,通过顶级评估之后,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职能,从非盈利部门成为盈利部门,除了继续做好对内的质量管理工作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力量,拓展对外业务,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实现不断自我超越。当然,无论向哪方面发展,做好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工作仍是基本前提,这是个根本,不可本末倒置。
具体的发展可参考以下六种方向:
发展方向之一:软件外包
背景资料:
据悉,2004 年“亚洲信息与通信技术展”将于4月26日至2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软件外包”将成为此次会展的一个核心亮点。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使国际间的产业关联度日益增加,全球软件市场的
需求也持续上升,这种趋势为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据专家预测,到2006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信息产业市场,到2015年则将会成长为第一位。在中国政府现行的5年计划中,政府将投资5000亿美元以发展信息产业。目前,软件和信息产业每年的年增长率均超过了30%。种种迹象标明,亚洲软件制造业甚至是全球软件制造业将移师中国,这一发展前景这对于国内许多软件企业来说都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在此背景下,软件企业发展外包业务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发达国家的软件外包已经成为软件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国际间的软件外包业务已经日益成熟。因此,中国软件产业要发展,软件出口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而作为中国大陆实施CMMI5的先行者,公司最开始准备实施CMM的初衷也就是希望能够借此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提高在国际软件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以扩大国际业务,打开海外市场,达到承接国外软件项目订单的目的。因此这个方向应该是今后企业新业务中的一个主要方向。
发展机遇:
根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软件外包市场中北美市场大约占70%左右,欧洲市场大约占15%左右,其他地区则大约为15%左右。而仅美国每年软件外包业务量就达400亿美元以上,并且这个市场年增长率保持在22%左右。美国财富500强公司中有近40%的公司软件业务外包给印度等国。也就是说软件外包是一块巨大的利润市场,抓住这个市场将意味着更多的资金和机会。
国外发达国家客户的成熟度一般比国内客户的成熟度高一些,通常能够提出比较规范的需求,国内软件企业在完成他们业务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学到其中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可以借此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加强
开发团队建设,增加与国际市场的交流。
再者,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家整体行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作为目前国际软件出口排名第二的印度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致使内部业务极其匮乏。而中国整体行业发展的优势远远强于印度,并且印度软件企业已经开始联盟向欧美市场抬价,但降低成本又是软件产业发展的趋势,因此中国正在成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供选择的市场。美国媒体曾在2002年对中国软件的出口能力做过一次预计:中国将在5-10年的时间内挤下印度,成为第二大软件出口大国。
另外,由于中国国内市场广阔,一些国外软件大公司为了抓住中国市场,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同时也为中国培养一批具有大型系统经验、跨国公司工作经验、良好沟通能力的软件人才,为软件外包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国内开展外包业务的软件公司大多规模小、数量多、业务量小。真正能将外包业务做大、做强、做精的企业屈指可数。因此在国内来说,软件外包业务这一块真正强大的对手并不多。而美国通常不发包给3级以下的企业,并且随着CMM的普及,以后的要求只会更进一步提高,现在国内通过4、5级的企业还非常少,因此这种情况对于通过CMM4、5级的企业来说相当有优势,可以作为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不利因素:
由于目前国内软件企业的规模、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不足,导致所承接的外包业务大都是些低层次的代码编写任务,中高端的业务如系统分析、设计很少涉及,难以从目前的外包业务中学到核心的技术,而且开发的软件大多也是行业应用软件,系统和工具软件等通用软件的外包项目极少。因此,软件外包对于中国软件产业水平的提高虽然有一定的益处但并没有根本性的帮助,只能说是软件企业目前发展和赢利的一种模式。
此外,软件外包主要是为国外软件公司进行加工,属于软件劳务的出口而不是产品和
知识产权的出口,因此加工者不拥有最终的软件产品和知识产权,故被人戏称为“软件业的劳力输出”。并且外包业务受国外软件产业的牵制过大,如果把大部分业务全部放到软件出口这个篮子里的话,长期来看对民族软件业的发展很可能弊大于利。国家产业信息化离不开软件业的自主发展,因此,软件外包只能作为一种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有益补充。
目前,国内软件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较差,大多没有国际渠道,所接的订单大多经过层层转包的,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不能直接和最终用户沟通,很难正确判定客户需求,加之文化背景差异,使得双方交流困难。导致返工增多、效率降低、成本上升。同时,国内软件开发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外包对软件企业管理水平、维护能力,以及商务、法律的国际接轨都有相当的要求。这些方面恰好是国内软件企业的不足之处。
人才缺乏也是一个方面,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成长了一大批
程序员,但是真正的
软件工程师却仍然很少,如果缺少了软件工程人才,则难以开发出国际顶尖的软件产品,永远只能停留在类似来料加工的低级Coding水平,软件产业很难做大做强。虽然国家从2001年底已经在开始着手培养软件工程硕士,但如果按照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则其数目离未来人才需求还相差甚远。
由于文化背景等原因,现在中国软件外包的业务对象主要是日本市场。但要真正要发展软件外包业务,抢占欧美市场是必然趋势。一旦走入欧美市场就会面临类似印度、爱尔兰等强大的对手,和他们相比,国内企业在市场开拓能力、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等方面上均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的缩短还尚需时日。
总的来说,企业要走出国门,争夺海外软件市场还必须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模式探讨:
在机遇与困难并存的情况下,我们的外包业务应如何运作?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曾有人对印度模式极为推崇,奉为典范。也有人对印度的成功模式不屑一顾,认为两国语言文化、国情背景均不相同,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其实固然印度模式不可全盘照搬,但也不能盲目排斥,印度的成功经验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国内企业来学习。印度的软件技术不见得比我们强很多,但为什么他们上千上万人的软件企业都能管理得井井有条,而我们软件企业上了百人就难于管理,可见我们主要是输在管理上,因此国内企业可以借鉴印度的一些优秀管理模式,尤其在
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
另外,我们在外包对象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应当将重点放在欧美市场上,虽然未来日本的外包业务需求应该还会增长,但毕竟需求很有限,让中国软件业去争夺一个弹丸之地的市场,就好比让一头狮子来分一块很小的蛋糕,其结果肯定是吃不饱。而且欧美签订的合同相对层次较高,日本则往往是在较低层次签订,接单企业纯粹是出卖体力劳动,对企业发展帮助不大。
具体的做法是企业按转包方要求承担起系统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的全部环节或部分环节的工作;或按合作协议进行项目合作,完成相关的软件开发工作,并通过规范的质量管理手段,最终为用户提供满意的软件产品。
可用资源:
由质量部门的QA工程师担任
质量保证工作,可由开发部门的软件工程师担任开发工作,由测试部门的
测试工程师担任测试工作。
适用对象:
欧美市场、日本市场、国内市场。
发展方向之二:项目托管
背景资料:
目前,软件项目托管业务还是一个新兴事物,IT界中现有的托管业务绝大部分是关于主机托管、网站托管等,真正的软件项目托管几近空白。
而公司作为CMM/CMMI5级企业,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多年项目实施经验的沉淀,项目管理已成为公司管理的强项之一,故可以考虑利用该优势开拓一个全新的业务方向。
发展机遇:
这一发展方向最大的机遇就是在于能够抢占市场先机,填补市场空白点,掌握主动权。
不利因素:
因为这片市场以前几乎没有人开拓过,加之公司尚未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故不知深浅,很难说市场前景会如何。而且从目前情况看来,软件企业对将本企业的项目交由其他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来实施还心存疑虑,故发展形势尚不明朗。
模式探讨:
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开发方或使用方的项目要求,提供项目管理的服务,按CMM/CMMI的规范框架对项目实施全程的规范化管理,包括项目启动、策划准备、开发、交付等阶段,及时发现、跟踪、规范风险,帮助项目按正常的进度在可控的质量和成本状态下顺利进行。
可用资源:
由开发部门的项目经理、质量部门的QA工程师担任项目托管工作。
适用对象:
项目管理能力薄弱的软件企业。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