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帮助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走向世界一直是咨询公司们不遗余力推广CMM/CMMI的一个重要的说词,那么果真是这样吗?
目前外包市场上主要分为“对日外包”和“欧美外包”,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好像从来就不怎么相信,给我们的外包绝大多数都是比较初级的编码工作,有些甚至将厚厚的伪码都拿来过来,我们做的基本上都是些体力活,同时承接对日外包的公司大多有日资的背景,且大多都延习了日本企业的那一套管理和协调机制。
相对来说欧美人对我们国人的期望要高一些,不过本人曾经有幸在境外参加了一个旨在为国外发包商和国内软件企业牵线搭桥的科技展会,接触了不少有意向中国软件公司发包的外商,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个事情,一个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个则是人力资源上是否具备和甲方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关于开发的管理,有一个老外的话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他说,如果在美国,一个企业如果拿出任何能够证明其公司管理能力的资料,他都不会有任何怀疑,而在中国:"No,I only believe my eyes!"
有一个很有趣的事例是,国内有一家非常知名的CMM咨询公司的老板的一个美国朋友应邀来到中国,希望为其在美国的一个大项目在中国寻找开发商,该公司拥有大量的实施过CMM/CMMI的客户,其中不乏专门从事软件外包的,按说在其中寻找一个满意的开发商应该是唾手可得,然而事与愿违,所有的尝试都在第一个环节就不得不终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所有的候选企业都没有派出一个能在技术、业务、管理和商务层面和美方有效沟通的人来,更有甚者,有些公司干脆拿了一大堆的中文资料就来和老美沟通,结果可想而知。最后,这位老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计划。
显然这一切都和CMM无关。
软件过程改进及其基础构建——我们在空中楼阁中舞蹈
所谓的“软件过程改进”,应当按照在一个循序渐进和有序的过程进行,当初SEI制定CMM的应用对象都是非常大型的航天和军工软件的承包商,这些企业基本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良好的规范化基础。显然,对这样的企业实施基于CMM/CMMI的软件过程改进是有意义的。反之,如果是一个完全缺乏规范管理的软件公司来说,连基本的软件工程规范和质量理念都不存在,盲目追求所谓CMM的某个级别只能是空中楼阁。
不幸的是,这种完全管理无序的公司在国内实施CMM/CMMI的企业中还不是少数,显然,这也并不是SEI当初制定CMM所考虑的范畴。
对于这样的企业,首先应该进行的并不是去运行什么基于CMM/CMMI的软件过程,而是扎实的完成软件过程的基础构建(这也是过程跃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非常有必要在实施CMM/CMMI前在企业内部引入PSP/TSP,然后在循序渐进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软件过程改进。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本人看到不少这样的企业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能通过所谓的CMM或CMMI三级(现在,国内企业对二级大多已经觉得不过瘾了,往往一上来就直接上三级)评审,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场由咨询公司导演,软件企业主演的“评审”秀而已。
CMM/CMMI中有一个最为核心的思想就是:只有好的过程才能导致好的结果,上述的现象倒是该思想的一个非常好的反面实例。
好的过程=好的软件?——瞎子摸象故事的现代软件工程版演绎
CMM/CMMI最原始的出发点是重过程管理而轻工程方法,这对于最初的CMM应用对象--美国军方软件的承包商或许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对于其他众多的软件企业,由其是国内的软件企业就并不是那么的合理了,个人认为国内的软件的特点是规模有限,业务领域较广,技术周期较短,软件工程基础较差,对于这样的企业,有效的工程方法往往比有效的软件过程更能让企业获得即时的效果。
软件开发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到企业技术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各个因素又是相互关联和制约的,不均衡的过分强调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都是不科学的,也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