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面向对象编程的沼泽—在SOA中使用WebSphere Adapter[3] SOA三层构架
关键字:面向对象 编程 SOA
逐渐陷入沼泽
需求变化
这天早晨,Peter一到公司便被项目经理叫到了办公室。原来,项目的需求有点变化,Peter负责的那个子模块的功能需要增加,不仅要实现对应用系统A的若干数据库表的数据写入,还要能够完成相应的修改和删除操作。在Peter看来,增加这些功能简直是小菜一碟,自己以前的实现代码很多地方很重用,只需稍微修改一下便可搞定。于是,他花了一个下午,在原来的代码基础上增加了几个方法便搞定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Peter所负责的子模块不断地有新的功能需求加入进来,随着功能不断增多,其实现的代码量自然也是不断地膨胀,已经由最初的200行左右增加到了5000行左右。
随着代码的日益臃肿,一些代码的bug开始逐渐出现了,并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这让Peter开始感到有些隐隐的不安。
渐入困境
第天一大早,项目的测试人员便跑过来找Peter。原来,客户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做了一个初步的测试,而测试结果非常不令人满意。测试人员经过仔细分析后发现,Peter负责的那个子模块是整个系统性能低下的罪魁祸首。这天Peter工作到半夜,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原来,他在每次数据库操作之前都要创建数据库连接,操作过后再关闭该连接,频繁的数据库连接新建和关闭操作造成了系统性能的大幅下降。Peter决定把数据库连接的管理功能抽取出来,采用连接池机制,这样可以实现数据库连接的共享,避免频繁的新建和关闭操作,从而解决系统的性能问题。在Peter对代码做了一番修改之后,性能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测试人员很快发现原来的一些正常功能受到了破坏。
事情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解决一个现有的问题时稍不小心就会引起更多新的问题。
致命打击
就在Peter已经忙得焦头烂额时,一个噩耗传来:项目需求又有变化,应用系统A的数据表结构要进行调整,而且需要增加对另外几个数据表的访问。这意味着Peter原来的实现代码大部分需要重写。这让Peter几乎绝望,项目目前已经接近尾声,他很清楚现在做这样大规模的代码改动不仅时间上不允许,而且风险很大。
Peter濒临崩溃,整个项目也将面临失败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