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理论总结

发表于:2008-10-08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工作流理论
1. 工作流历史 工作流技术发端于 1970 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但工作流思想的出现还应该更早, 1968 年 Fritz Nordsieck 就已经清楚地表达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的想法。 1970 年代与工作流有关的研究工作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

1. 工作流历史

工作流技术发端于 1970 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但工作流思想的出现还应该更早, 1968  Fritz Nordsieck 就已经清楚地表达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的想法。 1970 年代与工作流有关的研究工作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的 Michael D. Zisman 开发的原型系统 SCOOP ,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 Clarence A. Ellis  Gary J. Nutt 等人开发的 OfficeTalk 系列试验系统,还有 Anatol Holt  Paul Cashman 开发的 ARPANET 上的“监控软件故障报告”程序。 SCOOP, Officetalk  Anatol Holt 开发的系统都采用 Petri 网的某种变体进行流程建模。其中 SCOOP  Officetalk 系统,不但标志着工作流技术的开始,而且也是最早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1970 年 代人们对工作流技术充满着强烈乐观情绪,研究者普遍相信新技术可以带来办公效率的巨大改善,然而这种期望最终还是落空了。人们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成 功的组织往往会在适当的时候创造性的打破标准的办公流程;而工作流技术的引入使得人们只能死板的遵守固定的流程,最终导致办公效率低和人们对技术的反感。 1970 年代工作流技术失败的技术原因则包括:在办公室使用个人计算机尚未被社会接受,网络技术还不普遍,开发者还不了解群件技术的需求缺陷

含有工作流特征的商用系统的开发始于 1983 年至 1985 年间,早期的商用系统主要来自于图像处理领域和电子邮件领域。图像处理许多时候需要流转和跟踪图像,工作流恰好迎合这种需求;增强的电子邮件系统也采用了工作流的思想,把原来点对点的邮件流转改进为依照某种流程来流转。在这些早期的工作流系统中只有少数获得了成功。

进入 1990 年代以后,相关的技术条件逐渐成熟,工作流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热潮。据调查,截至 1995 年共有 200多种软件声称支持工作流管理或者拥有工作流特征。工作流技术被应用于电讯业、软件工程、制造业、金融业、银行业、科学试验、卫生保健领域、航运业和办公自动化领域。

2. 工作流概念

2.1 工作流概念

工作流是针对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常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通过将工作活动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规则和过程来进行执行和监控,达到提高生产组织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工作流技术为企业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工作流管理系统(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s WFMS )是以规格化的流程描述作为输入的软件组件,它维护流程的运行状态,并在人和应用之间分派活动。在此,我们先定义一些基本的术语:流程定义( process definition )和流程实例( process instance )。一个流程定义是一个业务流程或过程的规格化描述。一个流程实例是流程定义的一个运行实体。工作流管理系统还处于技术发展曲线上的初级阶段。目前,工作流中使用了过多的概念。在这个领域中的大量规范和工具没有一个是相似的,他们之间主要的分歧在于如何阐述流程中的步骤。

在介绍工作流时有一个话题必须包括,那就是工作流和业务流程管理( BPM )的关系。术语  工作流  通常描述人与计算机系统的一系列相关交互。在开发人员中,工作流经常被提及。有时,工作流的意思是指一些不同的 UI 界面。业务流程管理的范围比较广,相比之下工作流多半局限于技术领域。业务流程管理还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涉及了非技术问题,比如分析、组织的效率。

2.2 工作流管理系统概念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以规格化的流程描述作为输入的软件组件,它维护流程的运行状态,并在人和应用之间分派活动,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并监控工作流的运行状态。

工 作流管理系统可以描述不同覆盖范围和不同时间跨度的经营过程,根据经营过程以及组成活动的复杂程度,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采取多种实施方式,在不同实施方式 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支撑系统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别,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也可以在一个工作组内部,也可以在全企业所有业务部门。

    工 作流管理系统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模型建立阶段、模型实例化阶段和模型执行阶段。在模型建立阶段,通过利用工作流建模工具,完成企业经 营过程模型的建立,将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工作流模型。模型实例化阶段完成为每个过程设定运行所需的参数,并分配每个活动执行所需要的 资源,模型执行阶段完成经营过程的执行,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任务是完成人机交互和应用的执行。

3. 工作流应用目标领域

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目的之一是作为企业应用系统集成( EAI )的平台。在当前大部分企业级 IT 架 构中,各种各样的异构应用和数据库运行在企业内网中。在这些系统被应用到组织时,都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例如,客户管理、文档管理、供应链、订单、支付、资 源计划等等。让我们称这些系统为专门应用。每一个专门应用都包含它们所支持业务流程的领域知识。这些专门应用中的自动化流程,被拼装到企业中更大的非自动 化流程中。每当一个这样的专门应用安装并投入使用,都会带来涉及其他多个应用的新功能需求。企业应用系统集成( EAI ) 就是通过使用多个专门应用满足软件新需求的方法。有时,这只需要在两个应用之间提供数据通讯的通道。专门应用将很多业务流程硬编码在软件中。可以这么说, 在你购买专门应用时,你是购买了一组固定的自动化业务流程。而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不必事先知道问题域的相关信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将业务流程描述作为输入并 管理流程实例的执行,这使得它比专门应用更灵活(当然你也要花精力编写业务流程的规格化描述)。这就是为什么说工作流管理系统和专门系统是相互补充的。工 作流管理系统可以用来管理全局的业务流程。如果专门应用支持你所需要的业务流程,那么使用专门应用。在此讨论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第一种使用方式就是:结合 所有的专门应用,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构建一个 EAI 平台。

工作流管理系统能够发挥很大价值的第二个使用方式是:协助涉及多人相关任务工作流软件的开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部分工作流管理系统都有一个方便的机制,来生成执行任务的表单。对于专注于 ISO 或者 CMM 认证的组织,采用这种方式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生产率。不用将过程用文字的形式写在纸上,工作流管理系统使你通过流程定义建模实现过程的自动化(如使用基于Web 的应用)。

工 作流管理系统的第三种使用方式是:将工作流引擎嵌入到其他应用中。在前面我们谈到,专门应用将指定问题域相关的业务流程固化在软件中。开发专门应用的公司 也可以将工作流引擎嵌入到他们的软件中。在这里,工作流引擎只是作为一个软件组件,对于应用的最终用户是不可见的。将工作流引擎嵌入到应用中的主要原因是 为了重用(不重复发明轮子)和应用软件的可维护性。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