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平台支撑中国中间件产业
发表于:2008-02-20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中间件产业
张齐春 ,1961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4年从中国林业科学院投身四通创业,曾长期担任四通集团副总裁。1986年带领四通进入当时还刚兴起的局域网技术领域,1991年又在中国率先从事系统集成。1992年创办东方通 科技,1993年6月推出国内第一个 中间件 软件
张齐春 ,1961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4年从中国林业科学院投身四通创业,曾长期担任四通集团副总裁。1986年带领四通进入当时还刚兴起的局域网技术领域,1991年又在中国率先从事系统集成。1992年创办东方通 科技,1993年6月推出国内第一个
中间件软件。3月19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分支机构之一——中间件软件分会在京召开成立大会。该组织是在中国从事中间件软件研究、
开发、销售及从事相关信息化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的全国性行业组织。 中间件软件分会理事长由张齐春担任,目前已经有会员单位50多个,会员规模还在继续扩大。该分会将通过开展广泛的活动,逐步成为本行业的经济信息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并行使相关行业管理和会员服务功能。
长期以来,中间件平台软件领域被业界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的确,作为三大基础软件技术门类之一,中间件行业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最小,机会最大。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使用的软件大多数来自国外,其利用率往往只有10~30%,但是服务费用很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国外软件通常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以覆盖很广的用户范围,几乎是任何行业都能使用。中国软件企业应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市场取向,尤其是行业应用领域,专业化比多而全更加重要。毕竟每一个行业都是有特点的,比如:
银行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电信行业重视强大并发的处理能力,政府则更加关注系统的
安全性。
根据与国外企业十几年的竞争经验,不难发现,国产中间件在实用性、可用性和投资回报比等方面存在自己的优势,是有竞争力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软件产业技术能力和企业规模仍然很有限,中间件行业更是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更多的保护。
首先,国内市场才刚刚懂得“软件”二字的真正含义。软件不等于产品,产品是“软件+市场
需求+生命周期”的完美结合。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中间件平台软件离“产品”还有距离。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近各界有关“是否应该全部采用国产软件”的争论。之所以存在这种争论,原因在于大多数软件企业没有完成软件商品化。国内许多企业的软件与国外公司的产品集成和应用起来非常容易,但与国内软件之间连接在一起应用通常会存在问题。国产软件之间需要很多磨合,需要有更完整的标准,需要通过政府调控与支撑手段,促成国产软件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如果国内软件商品化和标准化都做得很好,解决应用的问题就不难了。
有人质疑国家对国产软件的保护和市场经济规律向背。其实,绝对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这种支持本土企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美国政府也会出台一些本土保护政策。如果政府采购的政策是“拿纳税人的钱不买纳税人的东西”,这是没有道理的。另外 ,大力强调使用国产软件也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的,尤其是在电信、银行和国防等方面,如果把信息安全的钥匙交给别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与国外大型软件公司相比,中国的软件企业还很弱小。如果大家只是单打独斗,根本无法与IBM这样的公司竞争。但是,如果很多国内软件企业能够联合起来,在政府的支撑与协调管理下,形成联合的产品线,甚至形成一条健全的产业链,我们的竞争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北京筹建的“扬帆联盟”就是这样一个开放式平台软件的联盟组织。联盟中包括了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的各种软件公司,希望通过应用带动基础软件的发展。该联盟准备在怀柔实施的第一个试点应用项目,加强技术的应用性。
随着2005年许多金字工程的启动,电子政务市场将迎来一次新的跳跃。为此,北京公共技术支撑体系计划针对国产软件的应用,建立应用于电子政务领域的解决方案实验平台。以前,打个企业买不起这样高成本的测试环境,很难做模拟测试,在产品质量上难以有足够的保障。现在,有了专业的中间件实验室,我们不再担心质量问题,也可以胸有成竹地向国外领先公司挑战。通过公共技术支撑体系的跨平台环境,国内软件企业可以把自主软件放到一起联机测试,在测试成功有了质量保障后,再向用户提供。这样不但能够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效果,还能够真正推动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