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如何进阶信息系统分析师

发表于:2007-04-28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专家访谈信息系统分析师进阶如何
2006年软考报名在即,经过多年的考试选拔,初、中级人才逐渐成长,报名高级资格考试——系统分析师的人越来越多。系统分析师是信息系统 开发 的高端人才;是了解经济管理和熟悉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对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 项目管理 的领军人物。但是目

2006年软考报名在即,经过多年的考试选拔,初、中级人才逐渐成长,报名高级资格考试——系统分析师的人越来越多。系统分析师是信息系统开发的高端人才;是了解经济管理和熟悉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对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项目管理的领军人物。但是目前很多人对系统分析师的定位等概念还模糊不清,基于此,赛迪网特聘请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做客赛迪聊天室,帮您解读系统分析师的相关问题。

侯炳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管理软件学院董事长,信息产业部全国电子信息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全国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培训教育工程专家组长,全国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学会副理事长等多项职务,是我国第一个工科高校MIS专业主要设计者之一,全国高教自考《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设计者之一,软考指定用书《系统分析师教程》主编之一。

    主持人:侯老师,您好!首先代表赛迪网全体员工欢迎您来到我们的聊天室。

    侯老师已经从事信息系统研究二十多年了,对信息系统人才定位、课程建设和培养模式都有比较成熟的想法和实践经验。下面首先请候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信息系统的由来以及信息系统人才的定位吧。

    侯炳辉:信息系统专业确切的名字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早在80年代的时候,各院校的这个专业的名字叫管理信息系统,即MIS。1980年,在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系,现在叫经济管理学院,首先成立了这个专业。90年代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际上是一回事。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完全是计算机人才,也不完全是管理人才,而是管理与计算机相结合,既懂得管理,又熟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系统人才主要学习的是信息化知识,比如政府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当然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很多计算机的硬件人才、软件人才和网络人才。但是在信息化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涉及到管理。特别是企业的信息化,首先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一套流程(我们称为业务流程)需要了解。如果你不知道业务流程,就不可能用计算机去管理它。政府也一样,就是干什么事情也都有工作流程问题。也就是说他既要懂得政务管理过程,又要熟悉技术,而且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

    在我们建立这个专业的时候,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经济管理知识,因为企业里一定会有有关经济和管理问题。例如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财务、会计、计划管理等等,综合起来就是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内容占据了我们专业课程的相当大比例。

    第二是信息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知识。软件包括数据库软件工程等。网络知识包括网络的应用、网络的管理、网络的安全,网络的布线等等。这方面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如果这些方面没有学好的话,也不能够说是合格的人才。

    第三是系统方面的知识。比如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需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比如一个企业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有人、有机构、有设备、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所有的东西要完整运转的话就非常复杂。显然如何对待企业这样的系统,仅有技术是不够的。一个企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比如宝钢,有好多万人,每日生产很多钢,还有诸多的设备、诸多的组织机构构成了一个大系统。用计算机管理宝钢必须要有系统的概念,也就是从企业整个出发研究问题。而不是只看某一点。要解决系统问题往往要用模型描述,用图形、图像、文字、数学的东西描述出来,然后去认识这个模型。解决这个模型很多问题可能需要用数学去解决,比如成本怎么计算?产品生产多少?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建立数学模型,这些都属于系统方面的知识。

    我们这个专业可以这样来描述“既要有系统的观点、数学的知识(如运筹学、数理统计等),又要有计算机的技术(网络、硬件、软件等)”。

    由此可见,我们的培养目标,显然不是一个纯技术人员。如果我们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编程序,那就是培养的失败。

    主持人:您说的培养目标,也就是说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首先他必须有精通的技术,以及有关管理的能力。尤其您强调要加强管理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管理能力呢?

    侯炳辉:是的,应该提升管理能力。包括对技术的管理,对团队的管理和项目的管理。如果不懂技术他就无法进行技术管理,可能会被技术人员牵着鼻子走。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企业规模不是很大,技术人员对技术总是非常感兴趣,他可能把最好的设备用到这个上面来,那不就是“杀鸡用牛刀”了? 进行企业信息化,首先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如果企业规模较大,直接去解决非常困难。对大系统来说,最拿手的办法,就是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将系统一块一块分析。比如钢铁企业,这样的大系统,就要先调查分析企业的规划是什么,产品是什么,产量是多少,设备是什么等等。这叫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就是以大变小,逐个解决。

    主持人:系统分析是由大变小来解决问题,那么是否会产生片面,缺乏全局性?

    侯炳辉:只有分析也是不够的,分析的目的是把企业的模型建立起来,然后把企业弄清楚,描述出来。分析完了以后要综合,就是要设计。就是要告诉人家这个企业是怎样的企业,需要什么功能,需要什么设备。在这个基础之上,要做什么样的信息系统方案。也就是提出一个逻辑方案。所谓逻辑方案就是企业要信息化,应该做什么事情。这一步完成以后,要实现这个方案,也就是要设计“物理方案”,逻辑方案是系统分析后逻辑设计的结果。物理方案就是用物理的形式满足这个方案,比如网络应该多大的规模,数据库应该什么样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应该是几个,这几个模块还要更细的划分,就是系统设计的事。系统设计完成以后,就让程序员编程序去实现。

    主持人:现在信息产业部有一个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即软考),它现在的体系分成初、中、高三级,从程序员、网络管理员到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以及到最后的系统分析师,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路径。您刚才讲的系统分析师是最高级的,您能不能给广大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从业者推荐一个职业成长的方案呢?

    侯炳辉:1985年的时候我曾给系统分析师的考试命过题,当时系统分析师考试办公室在上海复旦大学,负责人是上海复旦大学计算机系的系主任,也就是当时国家软件考试办公室的主任。因为我们的命题有差异,我专程去了上海,沟通以后发现,我们说的系统分析师是一个企业管理应用系统的分析师,而国家软考办所理解的系统分析师是软件系统的分析师,两个概念有所不同。最后商榷的结果就是现在系统分析师考试大纲的内容。但是现在系统分析师考试题目过渡偏于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面。

    系统分析师考试上午是知识结构,下午是案例分析和论文。比如论文题是根据实际经验命的。有经验人一般工作了5、6年、甚至10多年,他考系统分析师时,上午的题通过有困难,因为大都忘掉了。下午的试题倒还可以,因为实践经验丰富,但上下午分数平均起来还是不行。反过来说,有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对上午的题可能还可以,但是下午由于没有实践经验,论文试题可能不行。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真正有本事的人不容易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考不到这个资格证书。没有证书的话这个人就不可能被很好的录用,没有放到系统分析师的位置,没有用好他,就浪费了。像有些高年级大学生跟着老师搞过项目,他也可能在案例分析和论文中有较好的回答,这样就能通过了。如果把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放到项目负责人的位置,那可能会耽误企业化,所以别小看系统分析师的考试,它也会影响到企业、政府以及我们国家的信息化,也将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主持人:系统分析师对于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您能否对有意成为系统分析师的人提供一些自我成长的思路和建议呢?

    侯炳辉:人才培养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所谓系统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做全面的考虑、整体的考虑。这个系统问题需要从几个具体方面来考虑。

    第一是定位,系统分析师究竟能做什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知识结构来看,就是要懂得管理、懂得技术、懂得系统;从能力结构看,就是站在组织的角度进行分析、进行设计和提出方案。为此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不仅要学习 数学、软件工程知识,还要掌握其他相关知识,如经济管理知识,就其深度而言,不一定很深,但是要了解基本知识。

    第二是IT知识的完整性。建立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需要具备系统的IT知识。除了了解主机、网络、设备等以外,还要了解与主机配合的数据库、系统、软件、安全等知识。因为将来搞逻辑方案第一件事情就是系统结构是什么样的,是C/S还是B/S,主机用的是惠普的,还是IBM的,数据库用的Oracle还是SQL SERVER,网络的安全应该什么样,这些都能说得出来,我们称为信息系统结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要注意从应用的角度进行适当培训,然后进行考核。

    第三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知识。系统分析设计就是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分析和设计的一套规则和方法,叫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系统分析与设计包括建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等。设计的时候需要把数据库知识和软件工程知识整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体系,形成由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践构成的设计开发流程,其中的系统实践是指如何编程序、写软件。这里还需要具备各类相关应用软件的知识。

    第四是信息化和信息系统原理知识,这里需要强调掌握信息化、系统理论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具备解决系统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第五是最新技术与产品知识。因为信息化过程中,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这个“新”指的不仅是最新的,同时也是成熟的。好用的产品。比如现在提出的SOA、EAI、中间件等新技术,如果系统分析师不懂的话,会很落后。比如大家现在搞的B/S结构,根本不懂B/S结构是不行的,就需要培训。这些内容的学习最好能够结合具体要解决的任务、基于问题进行学习。

    第六是辅导论文和案例的分析知识。有些人写的论文一塌糊涂,逻辑思维很乱,那肯定是没有经验的人写的,因为做系统管理的肯定是有系统思想的。比如说给出一个背景,一个企业有多大规模,原来情况怎么样,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把你的观点用800个字写出来。这800个字如果他没有经验的话写的肯定是一塌糊涂,如果写的好的话,一看就是有经验的。有些人可能有经验,文字能力不够,这也不行。这方面的知识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

    主持人:侯老师,比如说我现在是程序员,那下一步的正常轨迹就应该是准备向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师努力了吗?

    侯炳辉:大学刚毕业的人都可以当程序员。经过程序员以后考软件工程师,这是比程序员更高一点,他不光是会编程序,还能做一些模块划分等等工作。软件工程师有一定工作经验以后显然要往上走了。

    从软件设计师向系统设计师过渡则跟他的大学背景有关。计算机系出来的人有一部分是他的强项,比如IT是他的强项,网络、数据库这些都是强项,都好办。但是系统分析的系统性的课和管理的课可能是弱项,所以要加强。其他专业出身的,比如自动化等,他编程序也可以,但是要考系分的话,他还要多学点东西,要学一点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还有管理出身的,管理这块可能算强项,但是IT知识又不够了,所以要进行培训。所以系统分析师不一定是计算机系的人,什么人都可以达到。

    主持人:您已经系统介绍了成为系统分析师需要具备和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那么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那些问题呢?

    侯炳辉:前面提到信息系统分析师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得计算机技术,又要熟悉系统工程知识,还要具备管理知识。其学科背景不一定都是计算机专业的,这也说明构成系统分析师学科背景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对此,还要有另外一门课,即“项目管理与信息监理”课程,它包含质量管理、审计知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家成为具备项目管理、信息监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主持人:侯老师系统介绍了信息系统分析师人才的定位、知识和能力结构,并多次强调从事系统规划和分析设计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这对于我们明确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感谢侯老师百忙之中作客赛迪网聊天室!

    侯炳辉:谢谢大家,我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