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解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嘉宾认真思考记者提出的问题
此次会议是由国内的IT权威研究机构计世资讯(CCW Research)主办的,来自于微软、Intel、HP、RedHat、南天等公司的专家发表了演讲。计世资讯在研讨会上发布了“2005中国UNIX用户研究报告”,天极网Chinabyte作为独家网络支持媒体,对此次会议进行了全程报道。
提问:
请问intel的赵萌先生,intel两三年前有一个雄心壮志,希望能够抢占中高端服务器的市场。但是MD也推出了插拔64相当于64位的芯片,我跟他们的总监做过技术交流,他大概在2两年以前,他们开发插拔64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硬件上完全兼容32位的应用。根据我们的使用经验来看,现在对32位的程序兼容不是很好,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intel曾经试过一些方式,硬件方式做系统软件的翻译,把过去的32位程序通过翻译在64位上秩序。曾经也听到这样的说法,intel会在新版本的产品把32位支持得更好。刚才的演讲中感觉似乎有另外一种方案,放弃32位,完全做一个32位,要求用户迁移到这个项目来。如果是这样,风险是很大的。在高端市场上,IBM、SAN的地位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不能兼容过去的I32,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赵萌:
我们有一个软件包可以支持32位的应用,在软件平台上都可以实施。您的问题我给您的答案是肯定的。这里涉及确实很多细节工作要做,比如编译,有一些工作需要做。很细节的问题,可以后边多一点交流。
网络世界记者:
今天的主题是Unix发展趋势的研讨会,但来参加的厂商:微软、intel、redhat,他们为什么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我感到很吃惊。其实有一个HP的代表,不过说句心里话,我对王镝先生的发言失望,因为这是一个机会阐发Unix厂商对Unix发展的看法。从王先生的演讲中看不到这个观点的陈述。想问一下主办方为什么不邀请一些主流的Unix操作系统的厂商代表,大家进行一个比较实在的对话,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曹开彬:
不可否认HP仍然是一个主流的Unix,另外,对Unix的发展讨论,包括微软、Redhat、intel为什么愿意参加这样的会,实际上对这个话题非常关心。我们对这样一个研讨会是希望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包括Linux,包括Windows之外的系统。这是一个初衷。我们希望今天在座的用户、媒体能够一块儿讨论这样的事情,并不是说对Unix有任何偏见。
提问:
问一下redhat的陈总,陈总在演讲里观点非常鲜明地说每个操作系统都有自己的定位,Linux具有它的优势,同时成本低、架构灵活。跟Unix的前途相比,Linux除了成本低、架构灵活可以吸引用户之外,在Unix非常成熟的前提下,你有什么更好、更亮的卖点吸引用户使用呢?
回答:
红帽的观点是持续创新的过程,不是红帽一家公司能够做到的,我一直强调后面的开源社区。你现在来看,开源的势头比现在Linux的势头还好,这是一个整体大的解决方案。单纯从性能战略对比来说,可以去看Linux。在红帽的技术发布里,很多比Unix胜出。单纯Linux跟Unix对比,多半用户答案会告诉你,大型的用户从Unix转到Linux。如果相信这个市场是一个共赢的市场,大家的市场基本上肯定这是一个正确的答案。
开源社区现在已经成为了非常非常活跃的社区,现在有很多其它数据库、中间件、其它管理软件,包括针对开源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这成为了一个非常活跃的东西,红帽真正让IT民主化。红帽最早在中国提出一个观点,怎么真正用开源的架构帮助中国发展产业软件,没有任何一种操作软件的模式能真正促成。说到最后开源是一个全球的开源,不是美国人的红帽,不是美国人的Linux,到最后是一个大家共享的东西。形成一个很好的生态圈。这就是为什么应用软件的开发商开始来看到开源,看到Unix一个非常独特的卖点或者是一个独特的一点。
计算机世界记者:
计世资讯谈到了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首先是多系统的共存。另外,目前厂商系统迁移的时候,在核心的业务方面采用新的技术,但是一些非核心的业务转向Linux或者是Windows,我们既然转向其它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在同一个企业内部既要有维护Unix,又要维护Linux、Windows,是不是做到成本的降低。
另外,Linux和Windows的厂商对于即将迁移的用户提一些建议。
曹开彬:
用户正朝着多系统应用的局面。我们提出一个观点,也是用户的一个体会,管理多个系统,实际上对用户来说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这是我们之前研究的一些结论。现在从用户来看,由于整个系统的发展,比如像Windows和Linux,整个趋势作为用户来讲不能视而不见,跟很多硬件公司都有密切的合作。这方面他们采用新的系统,有时候比如是试探性的。银行当时提出现在可能不用Linux和Windows,但是对它们非常关注,非常想了解,现在做一些实验室的准备,对它以后的迁移,假设有一天真的要迁移,或者假设有一天有什么样的变故出现,作为一种前期工作的准备,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事情。
主持人:
我们之前做过一个企业的应用架构和IT系统的研究,表明一个企业能够构建一个统一的在同一个操作系统下构建一个IT系统会带来成本的节约。目前对中国大中型企业来说,多操作系统并存的情况基本上在长期还要存在。虽然很多企业把Unix系统迁移到Windows,系统的复杂性略微增加一点,但是由于其它方面成本的降低。另外像开彬所说的,对于企业未来持续成长,利用IT实现业务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收益。
陈实:
谈一下红帽的看法。从Unix到Linux平台并不神秘,从Unix到Linux本身操作系统有一种延续性,但现在Linux本身有跟用户友善的界面在上面,对本身的迁移不是很难的一件事。但同时应该非常谨慎,用户在挑选你合作伙伴时,真正看到什么样的人懂Linux。因为Linux作为开源非常复杂,当然并不是说技术上的复杂,因为本身国内很多技术水平还是非常高的。但涉及到开源很多相关知识产权问题、合同问题、PP2的问题。现在Linux圈里有很多做法并不合乎国际上的常规,实际上给你带来很多很多隐患。红帽作为一个全球最领先的Linux供应商,而且销售收入去年2亿美金,百分之百来自于开源Linux。挑选一个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不要挑选一个供应商。
潘迪:
如果没有关键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intel这么多年的发展,如果没有微软,我们今天谈不上是移植还是不移植。因为intel有关键技术的发展。我跟一个中国的客户一个多月前聊过,他过去是基于RISC架构,后来转向intel架构,最重要的目的是降低大概20多万美元硬件的费用。所以,第一个观点是intel技术的发展。第二,如果我们还保留过去的应用,我们没有办法去用web Service的一些服务,你要服从于新的技术。我自己过去是一个Unix的爱好者,但每一个技术都有一个时间,Unix很多年来,几乎这20多年,特别是在商业领域应用10年,非常非常成功。中国银行界第一台是99年就开始用,到现在十几年了,差不多了,新的技术该出来,intel的技术该出来了。如果没有微软,如果微软的技术仍然跟以前一样老死机,可靠性那么差,安全也是一个问题,稳定性那么差,不可能做得非常非常大。因为微软有非常大的变化,九年前的微软,基于NT架构的微软跟2003是完全不一样。可靠性提高8倍。大家不要用NT的思路来看新微软的发展,新微软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客户也讲过,不能把Windows2000不叫Windows。其实桌面是一方面,服务器是另外一方面。当然包括安全,安全方面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可以谈很长很长时间。安全当然微软有很大责任,但是安全并不仅仅是微软的问题。还有是客户需要,客户需要降低成本。2000年泡沫经济衰退没办法,老板不希望花很多钱,怎么去降低成本?就得寻找新的技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降低CTO的架构系统。
微软其实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先例,如果仍然可靠性、安全性有问题的话,不是在美国,是在中国,有一大堆客户可以交流,微软每年停机时间是50分钟,安全性达到99.999,这是2000年。
另外,服务。技术如果没有人服务,如果这个技术不属于你,包括报帐机制,报帐机制很重要,知识产权在IT界问题很多。IDC两年前做过一个报告,这些数据和今天CCW发现的数据大同小异,咱们其实只比美国差两年,差不多。中国客户其实真的是追求非常先进的技术,并不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原中国石油集团CIO:
作为用户,实际上用户不同,有大用户、中用户、小用户,而且大用户的需求也不尽一致。今天讨论Unix的发展趋势问题,我们从60年代开始,70年代我们国家进口过来都是专业系统。为什么那时Unix一下子得到大家的支持?当时认为是开放,当然也是开放的,当时不叫开放,不叫开源,也没开源。专业系统到Unix是一个大进步,对Unix系统要求更高一点,Unix时代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也不尽如人意。现在Unix确实已经相当成熟,就有一个下边往哪里去的问题。CCW做的调研,基本上反映客观。后Unix时代是群雄割据,Unix占有相当的份额,还不断有新客户增加。前几年红帽刚到国内来推Linux,我们国家很支持Linux。Windows当然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包括intel整个系统Power,有很强大的群众基础,也有很强大的技术基础。经过几年积累,现在的Windows不是原来的Windows,因为有发展了。过去我们搞RISC,是针对思科来的。现在在新的情况下,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否定之否定,这是符合辩证法。当时操作系统是群雄割据,也是多系统并存的时代。一些大公司现在的服务器都是支持多系统并存。这个做法是很现实的,客观存在,不支持这个,支持单个的,特别是一些大的企业、大的用户,理论上可以纯之又纯,实际上做不到,大家要迁移。对一个小的系统、中型的系统,可能半年或者是更短的时间可以迁移完,作为很大的全国性的系统或者是跨省的系统很难一下子全部迁移。所以,多系统并存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操作系统来讲,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做一些针对性的,根据各个不同的用户改进的一个系统,提高性能,或者是增加一些中间件,能不能使Unix的生命再有一个小小的或者是比较大的或者是不大不小的变化。说Unix时代还有多长时间,这个说法不太现实。
Windows和Linux在这一段时间发展比较快,作为每一个系统发展来讲,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也要根据系统的特点做好各自的工作。不管是新的Windows也好,不管是Linux也好,也几年确实发展得很好。包括工具的开发、经验等等,这些方面典型经验还需要广泛地宣传。对于一个大的系统,它想迁移是非常慎重的,特别是一些关键的单位。当然大家要降低成本,TCO也有望降低,但首先是可靠性、安全性的问题。这是第一位的,不能为了省几百万块钱、几千万块钱而影响我们的主体,特别是一些关键、要命的单位。我们要有很大量的案例证明安全性也好、稳定性。
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策略去推进操作系统的发展,对不同的用户做不同的分析,其实一个行业里头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企业经济收入很高,并不在乎那一点点费用。反过来有的企业生存很困难,帐面上经常有点红字,它有好多问题就一定会非常讲究。在我们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跟用户还要结合得更紧密,更为用户来考虑,更针对用户的个性来解决问题。
计世资讯:
陈总刚才说到好多传统行业用Linux,但是Linux很多技术来自于OpenMVX,主要是提供软件的服务。虽然开源是它最大的优点,怎么通过开源来保证它的核心技术呢?因为大部分OpenMVX都来自于Linux的爱好者。
陈实:
换一个角度,如果你单纯从软件的角度来说,可能觉得什么东西都是公开的。另外一个角度讲,你作为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是需要一砖一瓦做起来。一个很好的反面的例子,前一些日子人们听到是不是我可以模仿开源,把我的源代码做出来,COPY源代码的模式能不能再出来?绝对不能。
上千个ITO评价红帽带来价值,这是红帽的服务和支持,24×7一个钟头之内的响应。同时红帽还有很好的开放模式,过渡红帽企业支持,大量硬件和软件认证支持的合作系统。整个流程是红帽独特的。
作为中国很多企业做开源也好,今后做软件产业也好,应该把思路放开,放在其它层面,实际上最后能够给用户带来价值,帮助他们解决实质的问题,这样企业才能生存,而你封闭起来不能生存很久。
曲晓东:
今天这个会议,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可能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商业会议的形式,也不同于一般传统的媒体们进行话题研讨的形式。为什么?一个是说我们到场的厂商代表,可能在市场上处于针锋相对的竞争状态,但在这里大家还是在一起非常心平气和的、非常客观的讨论怎么样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形式。更不同的还在于什么呢?作为一个研究机构举办这样一个会议,我们并不是让厂商们在一起辩论谁好谁坏,而是我们对于这个话题做了前期的调查和研究,把用户的应用需求情况做了一些介绍。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这是研究机构举办这次会议的一个优势。我们把问题拉回来,把关注的焦点不要仅仅聚焦在产品的性能、价格等等这些因素上。因为用户的需求是非常全面的,不仅仅是某一两个因素。这样所有的厂商都要看到我们做的产品、服务最后最根本的是能够把握住用户的需求,不是对比谁好谁坏谁优谁劣,而是围绕用户的需求,怎么能够满足。这样是我们以一种客观的心态看待这个产业的做法。泾渭分明地选择哪个产品在商业上可能是不存在的,因为用户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用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选择不同的需求。可能今天用Unix,可能明天转移到Linux、Windows都有可能,用户的需求是不同的。正是因为市场上存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的竞争才能根本上保证用户的利益。如果市场上只剩下一种产品生存,用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我们不要寄希望于非要找到一个简单的答案,有一种系统,有一种产品最好,这样就不是最好了。所以,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把用户真正的选择情况,通过我们的研究随时提供给厂商,提供给用户。我们要把握着公平、客观的研究尺度,当然对于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肯定会存在。但是有这样一个基础,我们做这个事情的目的就非常明确,最终从根本上维护用户的利益。用户也要正视到里边多系统并存的现状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最后剩下一种,这有可能。但可能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年之内能发生的,可能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技术趋势可以预测,但用户的需求无法预测,只能预测到三到五年,但三到五年之后用户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计世资讯还会继续举办类似的会议,会上会请到可能在市场上针锋相对竞争的一些企业一块儿探讨问题,这种探讨可能在别的场合用户很难听到,媒体也很难听到,大家心平气和坐下来讨论问题,而不是在一起争论。这种会议对各方发展都有好处,以后还会举办类似的会议,以大家互相探讨的形式。以后我们也会推出IT相关热点的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推进产业健康地发展,促进用户更好的选择。这是我们举办这次会议的目的。
最后,非常非常感谢各位能够利用一个下午参加我们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