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十六代王朝-鼎盛时期

发表于:2007-06-08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
鼎盛时期一 (三)鼎盛时期 Windows 95 Windows 95是当年万众瞩目的划时代操作系统,于1995年9月24日发布。与其说Windows95在技术上有"爆破",但不如说是微软公司在宣传与营销上的成功。其实Windows 3.1的生命周期已经拖得比较久了,16位的系统对于后来出现

  鼎盛时期一

  (三)鼎盛时期

  Windows 95

  Windows 95是当年万众瞩目的划时代操作系统,于1995年9月24日发布。与其说Windows95在技术上有"爆破",但不如说是微软公司在宣传与营销上的成功。其实Windows 3.1的生命周期已经拖得比较久了,16位的系统对于后来出现的386、486处理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并且Windows 3.1还需要建筑在MS-DOS之上,因此微软公司同时向用户销售2种产品才能使Windows正常工作,这让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别扭。最大的原因是用户与开发者,都对原来系统的缺陷非常不满,例如:所谓的多任务是轮巡式的,如果有应用当掉,整个系统就垮掉了。因此微软公司必须将个人桌面系统向32位转化,并且还要继承过去的应用程序--这样用户才能接受。而之前的Windows NT因为对16位程序的兼容性较差,更慢,而遭到个人用户的强烈抵抗。

  Windows 95原本计划早点出来的,那时微软与英特尔本来计划让Windows 95与Pentium(奔腾)处理器配合上市的,但是很可惜Windows 95的开发滞后了,英特尔不得不改变计划,在94年如期释出Pentium,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笔者觉得这样对微软的Windows 95更有利,因为很多用户已经更新了硬件,对软件的需求就更强烈了。

  微软的Windows NT 3.51正好与Windows 95完美的搭建成Lan的解决方案,这是微软取代Novell成为Lan霸主坚实的一步,同年晚些时候,12月31日,微软发行了Windows 95的第一个修订版:Windows 95 Service Release 1 (95a),次年微软再次对Windows 95进行了大幅修订,针对OEM市场发行了Windows 95 OSR2(OEM Service Release 2, 95b),在OSR2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微软引入了FAT32这种文件系统,而之前的FAT文件系统改称为FAT16,目的是支持大于2GB的硬盘分区;另外微软的网络浏览器IE(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也被集成进来了,其实准确地说是在OSR1就已经集成进系统了。别忘记,这个时候浏览器的霸主是网景公司,微软籍着Windows的优势,附送免费且不断改进的IE,终于在数年之后打败了网景。

  从脉络上说,Windows 95是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的继任者,但是很多人是从Windows 3.1(中文的3.2),甚至是MS-DOS转过去的,因此功能强大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从技术上来看,Windows 95只能算妥协派,因为这个系统是个16位与32位混合的"怪物"。因为微软为了兼容16位的Windows应用,并不敢完全重写所有的系统内核,只是将16位的用以前的系统内核来"Run",而32位的软件在新的系统内核中运行,多任务体系也改成了抢先式多任务机制。在系统的稳定性上,较以往的Win16大有改观,不过还不是非常好,比起NT来差得远了。

  本来微软公司想将MS-DOS继续发展下去的,因此当时有MS-DOS 7 beta版泄露出来,不过后来微软的老板改变主意了,他们将MS-DOS 7最近本的部分集成进Windows 95里面,而将零售版的MS-DOS彻底停掉(因为用户都是从自己产品中抢来的)。这样市面上就只有IBM等寥寥厂商继续DOS产品的发售,做得也不努力,大家都看到DOS系统是彻底没戏了,就都跑到Widnows 95上面了。

  Windows内建32位CP/IP stack网络支持,彻底改进了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在互联网上的缺陷;系统本身带有拨号网络,不用安装第三方的软件;在用户界面上,微软仔细研究了用户的操作习惯,引入了开始菜单,右键弹出菜单,"粘贴"、"复制",只要一个指头就可以完成。即插即用彻底规范了当时硬件规格混乱的局面,对于多媒体应用的发展起到了很有好处。其实在界面上,整个系统基本上相当于重新设计过了,从此让那些Mac用户的嘲弄彻底闭口。

  32位的操作系统同时提供了增强的多媒体兼容性,对于移动计算,集成了必备的网络功能。在内存管理上,系统开销比Windows NT要小很多,不过也做出了不少妥协,例如文件系统并不支持Unicode和系统级的安全保护。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