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点:一家本土Linux企业的跌宕浮沉

发表于:2007-06-08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
2001年7月,一家由几个20岁刚出头的少年创立的中文 Linux 公司,成立半年后就在美国纳斯达克"金榜题名",上市第一天,股价上涨400%,市值超过4亿美元。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叫作蓝点的公司,就像一位一夜成名的青年才俊,春风得意。 可是,3年后的2003年7月,正

  2001年7月,一家由几个20岁刚出头的少年创立的中文Linux公司,成立半年后就在美国纳斯达克"金榜题名",上市第一天,股价上涨400%,市值超过4亿美元。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叫作蓝点的公司,就像一位一夜成名的青年才俊,春风得意。

  可是,3年后的2003年7月,正当Linux商业在全球勃兴之时,蓝点却陷入了空前的低潮。作为国内从事中文Linux商业开发最早的企业,蓝点股价在纳斯达克却一路狂泻,到2002年前后,每股已从最高时的22美元直落到0.08美分的低点。

  联想到今年年初美国同样一家知名Linux企业SCO公司的遭遇,令人不禁对Linux商业狐疑丛生。为什么正当Linux商业开始崛起时,像SCO、蓝点这样的国内外知名Linux企业却纷纷陷入了困境?是众多Linux企业选择了错误的路径,还是Linux商业又遇到了新的暗礁?作为国内最早的Linux商业开发者,一叶知秋,对于蓝点的解剖,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发现中国Linux商业的梦想和现实、沉醉和清醒。

  被遗忘的那段历史

  在IDC对中国市场跟踪监测的6家Linux企业中,已经找不到没有蓝点的名字,一位分析人士说,蓝点不应该再算是一个Linux 厂商,"因为它在Linux操作系统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出货量。"

  仅仅两年,再见邓煜的时候多了很多沧桑感。雨后的阳光穿过深圳南方苑酒店大堂的落地窗打在他的脸上,使他的笑容多少显出些苦涩,但是即便如此,邓煜也并不承认他的失败。

  就在一个月前,作为蓝点当初的几个核心创业者,邓煜将手中仅剩的10%不到的蓝点股份再度出让大部分给新股东--深圳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易之及总裁刘正之兄弟;眼下他正面临着退出蓝点另谋职业的问题,因为新股东认为,邓煜已经"不再适合在新蓝点工作"了。

  许多人都知道,蓝点Linux是名副其实的中文Linux先驱。1999年7月,蓝点的几个年轻的创业者做出第一个在framebuffer上进行汉化的中文Linux版本BluepointLinux。而红旗Linux诞生于1999年8月;中软第一个中文Linux版本的发布是在1999年9月。

  蓝点刚出江湖的年代里,锋芒之锐利,在当时能与之相争的恐怕只有TurboLinux这样的大腕。有意思的是,TurboLinux与蓝点Linux所用的汉化方式不一样,双方当时在媒体上正经有过一番唇枪舌剑,争战中的蓝点刀枪舌战,毫不逊色。

  在1999年10月到12月的蓝点最辉煌的两个月期间,依靠自己的中文桌面Linux,蓝点一举拿下了三个大单:与国内最大的PC出口商厦华三宝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厦华三宝的主打产品"状元一族"中全面预装蓝点Linux ;与长城计算机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其主打产品金长城"飓风699"系列和"居易"系列电脑上全面预装蓝点Linux;与TCL电脑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在TCL主打产品精彩600、610、718系列电脑上全面预装蓝点Linux。

  仅凭这三张大单,蓝点每月出货量可以做到15万套,一跃成为中文Linux最大的供应商,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

  按照蓝点创始人之一李凌的说法,当时市场最火的时候每套预装系统可卖到8元钱,每月出货量15万套就意味着每月营业额是120万元,这对于不到十个人的蓝点公司来说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邓煜笑言:"我们是中国市场上第一个靠Linux挣到了钱的公司。"

  半年之后,2000年3月7日,蓝点成功上市纳斯达克。然而,恰恰是在蓝点如沐春风的最高点上,阴影已经浮现。

  在理想与现实间蜗行

  "我们就像大海里的一粒尘沙,从头到尾都很渺小,潮水来了一下子就把我们冲上了潮头,但我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它就退了,把我们留在海滩上被曝晒。"

  --李凌

  "就像是突发高烧,把人烧迷糊以后又突然退去,来和去都是那么的莫名其妙。"一位当事人这样评论蓝点的浮沉。蓝点的商业奇迹来得太突然也太短暂,到2000年2、3月份,几乎是除了这三个大单,蓝点的预装生意就像退去的潮水一样,了无踪影。

  而此时的蓝点已经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正可谓功成名就、意气风发,很难感受到前路艰辛。从股市上圈到钱以后,邓煜们的兴趣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发现,做操作系统本身空间太小,"100多万的用户,怎么可能写出大型的应用呢?大家关注我们,是因为我们做了汉化内核,说到底这还是具体应用,要真正想做第二个微软,怎么可能?"

  几乎是很自然也很突然地,他们放弃了操作系统业务,而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Linux技术在智能家居等设备的嵌入式应用开发上。

  从此,蓝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从2000年初到2002年,蓝点先后立项的嵌入式产品不下五六个,先是机顶盒,然后是e-Home、PDA、税控机、嵌入式浏览器、网络终端等,在极速的创业回报中他们热情如火,最多的时候同时做两三个产品研发,另外还做六七个零散项目。但是现实残酷地否决他们,在他们选定的嵌入式产品研发中,几乎99%以上都是半途而废。机顶盒产品从2000年一直做到2002年,第一款产品已经做出来,但没有卖出去一台。

  第一次,李凌开始觉得那"有点受人蛊惑的味道",对市场需求不了解,完全是一时冲动;e-Home也是2000年提出的概念,但"想法太超前了",功能设置非常多,价格上却没有一点儿优势,做了两年,最终做成了研发与市场配合的败笔;PDA做到基本成型却因为上游厂商PDA业务的解散无疾而终;嵌入式浏览器则完全是一个冒进式产品……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中,由于抛弃了桌面业务,蓝点身陷泥淖,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间蜗行,日常的开销靠一些零散的服务项目勉强支持。

  回头重看,邓煜到现在也不认为蓝点走错了,"我们一直在探索、在调整,在寻找一条更适合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之路。"邓煜有些抱怨蓝点没有任何政府背景,拿不到政府的支持,"但即使拿到了,对我们而言也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只能说日子会好过一点点,根本的问题是市场根本不成熟。"

  在邓煜看来,蓝点放弃操作系统而走向嵌入式产品研发,"选择的方向是对的"。"单纯做操作系统不可能赚钱,更何况Linux技术是一个基础性的东西,它的竞争是国际化的,在应用方面实现本地化,比如内核汉化等工作我们这样的企业能做,但要做操作系统的提供商我们做不到,我们不处在那个位置。"邓煜认为蓝点的转移是一种被动的转移,但又是不能不做的转移。

  按照邓煜的理论,操作系统与芯片等上游厂商关系密切,而从目前的产业布局来看,那些上游厂商全部集中在欧美市场,它们的芯片新品,在操作系统方面找合作伙伴不可能找中国企业来做,只有像RedHat那样的公司才可能是近水楼台。"像蓝点这样的中国公司,处在产业链下游就只能做下游的事,诸如本地化应用,我们选择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方向。"

  邓煜甚至还怀疑红旗与中软们目前在操作系统领域的成绩:"那不算什么,它们有政府支持,但也同样过得艰难,没有3~5年的时间,它们想靠自己的能力在操作系统的层面里赚钱是不可能的。现在政府对它们的支持不过几千万元,但是桌面没有应用开发,就没有用户,没有用户就没有应用开发,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恐怕上百亿元、上千亿元的投入也未必会有结果。"

  不管承认与否,在Linux嵌入式领域,蓝点确实又一次成为了先驱。不少业内专家都把嵌入式领域看作是Linux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微软垄断的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对此特别认可,他曾经专门著文阐述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机会,认为"虽然目前Linux在服务器领域增长速度最快,但未来在嵌入式领域,Linux最有机会成为’老大’,因为这个领域的现状是’群雄割据’,多种操作系统并存,没有绝对的’老大’"。

  事实上,无论是中软还是红旗,都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了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技术研发,虽然这部分产品在这两个企业中目前都占不到总业务量的20%,但一些成功的产品已经推出,红旗有机顶盒、PDA、瘦客户机等产品,中软也有类似的产品。惟有不同的是,红旗与中软在做这些产品研发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桌面操作系统业务,并且它们同时还把业务成功延伸到了企业级应用即Linux服务器的研发上。

  有人说,嵌入式操作系统是最不好做的领域,由于很多嵌入式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产品甚至相同产品的不同品牌之间,由于应用的差异都会导致产品所涉及的Linux技术存在很大差别,厂商必须一款一款地做,其中付出的劳动可能是翻倍的,但效益却很难立竿见影。从这一点上而言,蓝点在这个领域的探索是有价值的,但也注定是艰难的。

  在理想与现实间蜗行

  "我们就像大海里的一粒尘沙,从头到尾都很渺小,潮水来了一下子就把我们冲上了潮头,但我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它就退了,把我们留在海滩上被曝晒。"

  --李凌

  "就像是突发高烧,把人烧迷糊以后又突然退去,来和去都是那么的莫名其妙。"一位当事人这样评论蓝点的浮沉。蓝点的商业奇迹来得太突然也太短暂,到2000年2、3月份,几乎是除了这三个大单,蓝点的预装生意就像退去的潮水一样,了无踪影。

  而此时的蓝点已经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正可谓功成名就、意气风发,很难感受到前路艰辛。从股市上圈到钱以后,邓煜们的兴趣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发现,做操作系统本身空间太小,"100多万的用户,怎么可能写出大型的应用呢?大家关注我们,是因为我们做了汉化内核,说到底这还是具体应用,要真正想做第二个微软,怎么可能?"

  几乎是很自然也很突然地,他们放弃了操作系统业务,而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Linux技术在智能家居等设备的嵌入式应用开发上。

  从此,蓝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从2000年初到2002年,蓝点先后立项的嵌入式产品不下五六个,先是机顶盒,然后是e-Home、PDA、税控机、嵌入式浏览器、网络终端等,在极速的创业回报中他们热情如火,最多的时候同时做两三个产品研发,另外还做六七个零散项目。但是现实残酷地否决他们,在他们选定的嵌入式产品研发中,几乎99%以上都是半途而废。机顶盒产品从2000年一直做到2002年,第一款产品已经做出来,但没有卖出去一台。

  第一次,李凌开始觉得那"有点受人蛊惑的味道",对市场需求不了解,完全是一时冲动;e-Home也是2000年提出的概念,但"想法太超前了",功能设置非常多,价格上却没有一点儿优势,做了两年,最终做成了研发与市场配合的败笔;PDA做到基本成型却因为上游厂商PDA业务的解散无疾而终;嵌入式浏览器则完全是一个冒进式产品……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中,由于抛弃了桌面业务,蓝点身陷泥淖,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间蜗行,日常的开销靠一些零散的服务项目勉强支持。

  回头重看,邓煜到现在也不认为蓝点走错了,"我们一直在探索、在调整,在寻找一条更适合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之路。"邓煜有些抱怨蓝点没有任何政府背景,拿不到政府的支持,"但即使拿到了,对我们而言也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只能说日子会好过一点点,根本的问题是市场根本不成熟。"

  在邓煜看来,蓝点放弃操作系统而走向嵌入式产品研发,"选择的方向是对的"。"单纯做操作系统不可能赚钱,更何况Linux技术是一个基础性的东西,它的竞争是国际化的,在应用方面实现本地化,比如内核汉化等工作我们这样的企业能做,但要做操作系统的提供商我们做不到,我们不处在那个位置。"邓煜认为蓝点的转移是一种被动的转移,但又是不能不做的转移。

  按照邓煜的理论,操作系统与芯片等上游厂商关系密切,而从目前的产业布局来看,那些上游厂商全部集中在欧美市场,它们的芯片新品,在操作系统方面找合作伙伴不可能找中国企业来做,只有像RedHat那样的公司才可能是近水楼台。"像蓝点这样的中国公司,处在产业链下游就只能做下游的事,诸如本地化应用,我们选择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方向。"

  邓煜甚至还怀疑红旗与中软们目前在操作系统领域的成绩:"那不算什么,它们有政府支持,但也同样过得艰难,没有3~5年的时间,它们想靠自己的能力在操作系统的层面里赚钱是不可能的。现在政府对它们的支持不过几千万元,但是桌面没有应用开发,就没有用户,没有用户就没有应用开发,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恐怕上百亿元、上千亿元的投入也未必会有结果。"

  不管承认与否,在Linux嵌入式领域,蓝点确实又一次成为了先驱。不少业内专家都把嵌入式领域看作是Linux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微软垄断的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对此特别认可,他曾经专门著文阐述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机会,认为"虽然目前Linux在服务器领域增长速度最快,但未来在嵌入式领域,Linux最有机会成为’老大’,因为这个领域的现状是’群雄割据’,多种操作系统并存,没有绝对的’老大’"。

  事实上,无论是中软还是红旗,都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了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技术研发,虽然这部分产品在这两个企业中目前都占不到总业务量的20%,但一些成功的产品已经推出,红旗有机顶盒、PDA、瘦客户机等产品,中软也有类似的产品。惟有不同的是,红旗与中软在做这些产品研发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桌面操作系统业务,并且它们同时还把业务成功延伸到了企业级应用即Linux服务器的研发上。

  有人说,嵌入式操作系统是最不好做的领域,由于很多嵌入式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产品甚至相同产品的不同品牌之间,由于应用的差异都会导致产品所涉及的Linux技术存在很大差别,厂商必须一款一款地做,其中付出的劳动可能是翻倍的,但效益却很难立竿见影。从这一点上而言,蓝点在这个领域的探索是有价值的,但也注定是艰难的。

  新 生

  现任蓝点公司网络安全产品事业部总经理的徐新松形容他第一次走进蓝点应聘时的感觉,"就像一个研发工作室,又破又旧。""产品还没出来,十来个人散坐着,没一点人气儿!"蓝点还能重获新生吗?

  2001年底的一天,在深圳一家咖啡馆里,深圳元征公司董事长刘易之与当时的蓝点公司总裁邓煜的一次洽谈,彻底改变了蓝点的命运与方向。

  这次洽谈的直接结果是,邓煜以100万元的价格,把蓝点公司卖给了刘易之和他的弟弟刘正之;间接结果则是确定了蓝点今后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刘易之兄弟的另外一个上市公司--有"后汽车市场先锋"之称的深圳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紧密结合,以Linux技术为基础,做汽车行业相关应用设备与系统的开发。

  转让协议在2001年12月31日正式签订。

  按照邓煜的说法,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股权转让非常顺利,蓝点原来的五个股东有三个当即就把股权全部出让,邓煜和廖生苗的权股是分两次转让的,目前只保留了不到10%,其原因仅仅是因为"看好蓝点未来的发展前景"。

  收购蓝点的刘易之兄弟并不是IT"门外汉",他们早年都做过软件开发,二人名下的另一家公司元征公司最早也是一家IT企业,做过软件开发和排版系统等业务,后来转向汽车市场,专注于汽车检测业务。十几年的市场积累,使元征公司的业务扩展到全球14个国家,素有"后汽车市场先锋"的称号。

  "我买蓝点,是看中他们的技术。2001年时候,我们与蓝点合作了一款汽车诊断电脑产品,叫’电眼睛’,蓝点为我们做的操作系统,这款产品非常好,由于用了Linux技术,成本比同类产品低出好多,竞争力很强。那时蓝点给我的感觉是,空有一个好技术,却没有应用到具体产品上,名气很大,但业务不实。"在刘易之眼里,蓝点做到当时的地步确实有点可惜。

  2001年底,当邓煜透露想卖蓝点的时候,刘易之当机立断,就连100万元的底价也是邓煜的一口价,刘易之一分钱也没还。

  "蓝点当时缺的是团队的智慧和管理能力,几个年轻人凭借一时的机会和年轻人的冲劲做成了一些事,但是管理经验不足,承受能力不强,使他们面对挫折时找不到出路。""光有技术不行,技术变成钱是需要智彗的。"这才是刘易之买下蓝点的指导思想,他要靠智慧,让蓝点的技术,变成钱。

  这样的思路源于刘易之对Linux市场的认识。他认为要在操作系统领域做出名堂很难; 而企业级应用领域确实可以有所作为,但无奈现在介入为时已晚,竞争太激烈了,稍有一些空间的是专用服务器领域,与一些特殊的功能相结合,基于Linux的产品可能会做出优势;最大的机会是在嵌入式领域,Linux技术与行业应用捆绑在一起,产品的性价比将获得突破性的提升--这才是蓝点的机会。

  刘易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蓝点与元征捆绑在一起,两公司互相借势,共同壮大。"我并不希望蓝点成为元征的附庸,而是希望几年以后,蓝点能成为中国乃至全球Linux应用卓越的公司。"

  2002年以后,蓝点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业务调整,停掉了机顶盒、e-Home等研发项目,全部精力集中在两个项目上,一个是2002年3月立项的"含GPS导航系统的车行电脑"项目,另一个是2002年7月立项的"网络防护墙"项目。车行电脑的第一代样机当年11月份就已经出来了,第二代产品会在今年年底出笼;

  网络防护墙产品已经做出两个系列:5000系列和6000系列,稍加留意就会在主流专业媒体上看到其大幅面的广告--"我有软卫甲,走遍天下都不怕"。目前这种叫做"软卫甲"的产品是蓝点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某种程度上讲,软卫甲是蓝点起死回升的开始。现任蓝点公司网络事业部总经理徐新松把这一款产品命名为"二次创业的先遣军"。

  已有专家评论这款产品"充分发挥了Linux的成本优势"。据了解,这款产品具有"防火墙、防毒墙、反垃圾邮件"三合一功能,与纯防病毒产品15万元的价格相比,其2万多元的定价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但软卫甲并不是我们的惟一法宝。"刘易之更愿意看到的是蓝点的另一款产品系列车行电脑I-Car问世时的盛况。"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Linux用在车用设备上是最合适的操作系统,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增加可靠性和稳定性。""I-Car这个市场目前正在爆发点上,我敢断言,5年以内它一定可以达到一个高峰!"

 走实还是走偏?

  "蓝点现在做的事,其实我们以前早就可以做,只不过当时我们还很理想化,始终希望做成一个技术或平台的提供商。" --邓煜

  面对蓝点现在选择的业务方向,邓煜一边肯定着,一边否定着,他望向窗外的目光有些游移。"蓝点现在的业务方向更适合蓝点的发展,不一定能做成多大的事业,但商业模式更务实。"

  在邓煜看来,蓝点以前走过的路不是失败,而是探索;而蓝点现在走的路恰是过去探索的结果,"像蓝点这样完全在市场环境里摔打的企业,没有政府背景,也没有资金后盾,要想自食其力,必须务实。"李凌也在反思:"现在做的,早就应该做。"

  但是,蓝点从创立到今天,风风雨雨的四年,难道中间就没有错过机会吗?既然大家都承认嵌入式难做,大家又都认为服务器是Linux最广泛、最成熟的市场,那为什么在红旗、中软们进入服务器领域的时候,蓝点没有做出相同的选择?在众口一词地认为,"嵌入式领域是Linux的未来机会,服务器领域是Linux的主攻战场"的今天,蓝点囿于某个或某几个特定行业的嵌入式专有应用领域,路子会不会越走越窄,越来越偏离Linux的主流应用?

  其实这一连串的问题,邓煜们也都思考过。

  当初做选择的时候,邓煜们曾对自身的环境做过分析,他们认为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适合做嵌入式产品,在金融业发达的地方适合做服务器产品。而深圳恰恰是制造业发达,因此,他们毅然选择了嵌入式的发展方向。"要想两者兼做,我们确实能力不够,而且2000年IT泡沫消失以后,我们的资金就一直成问题。"即使做了服务器,又能怎样?邓煜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这个问题。"高端服务器市场一年也就两三万台的量,我们的市场能力根本跟不上。更何况,在当今服务器市场,Linux服务器要进入关键业务领域很难。"

  仿佛是对邓煜理论的反驳,就在上周,TurboLinux发布了针对电信应用的电信级Linux解决方案,相信其他厂商的跟进速度也会很快。

  究其根源,蓝点的选择是完完全全的企业行为,而政府的支持却是在操作系统层面的。李武强指出:"国家支持Linux,主要目的是要建立起中国自有的软件体系,这不仅关乎国家安全问题和经济利益,更主要的是在Windows平台上要想做自己的开发太难,而我们国家自己的CPU都不是X86架构的,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不能用,因此,是否支持Linux还涉及到能否促进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问题。"

  毫无疑问,政府的支持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判断,使大多数人相信,只有致力于操作系统业务,才有可能成为Linux主流厂商。

  而事实上,近两年随着Linux技术的日益成熟,Linux产业链正在形成并完善。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愈兹声向记者描绘了她理想中最合理的Linux商业体系,她认为这个商业体系应该是由非商业利益群+商业利益群+半商业利益群组成,其中非商业利益群离不开政府支持,或者说只有政府才能做;商业利益群和半商业利益群则应该由企业组成。

  按照愈慈声的说法,蓝点绝对可以算是Linux商业利益群中的典型成员,从这个角度再来评价它所选择的方向是"走实"还是"走偏",得出结论应该不难。问题是,中国还有一大批像蓝点这样的由Linux开发者们创立的START-UP公司,它们身上肩负着Linux商业复兴的希望,在艰难的负重前行中,如何走出混沌,走向希望,走上赢利之途,却是每一个关心中国Linux产业发展前景的人士不能不仔细掂量的话题。

  Linux三大阵营

  作为操作系统而存在的Linux,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要与微软的Windows抗争到底。根据IDC 2001年的统计,微软的操作系统在服务器领域占有49%的市场份额、在桌面领域占有94%的市场份额;而与此相对应,Linux在这两大领域的占有率则分别是26%和3.8%。

  由于在桌面领域力量相差过于悬殊,近几年,Linux厂商主要把服务器领域视为对抗微软的主要突破口。中国市场的情形与全球的Linux战况基本一致。在IDC监测的五家Linux企业中,处于前三名的拓林思、中科红旗和中软都是以服务器业务为主:拓林思的桌面业务与服务器业务比例大致是1∶9;中软的桌面与服务器业务比例则基本上是3∶7;而红旗则是桌面占总业务量的20%、服务器占总业务量的60%。这样一组数字也许不能说明更多问题,但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在中国市场,Linux在服务器领域的争战已然形成规模。

  其实IDC的分析家Dan Ku.netzky对此早有概括:"在全球看来,Linux在服务器上的运行,对微软来说已经构成了竞争上的威胁。"但他同时又指出,在桌面端Linux还完全不能威胁微软。

  然而,Linux桌面端在中国市场似乎应该另有诠释。中国政府对Linux操作系统桌面端的支持,已经不仅局限于"反垄断"这个大而泛的概念上,正如国家863计划信息办主任李武强所言:"它关系到形成中国民族软件产业链的深层问题。"除此之外,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还指出:"因为在中国Windows的既有基础最弱,PC增长率又最高,通过政府采购,完全有可能使Linux首先在中国市场桌面领域实现突破,中国本土的Linux厂商和一切软件企业都应该看到这个机遇。"

  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中国Linux企业更有理由和能力在桌面端一搏,目前中软和红旗每年从国家支持中获得的资金逾千万元,国家还有上亿元的资金准备花在这个支持上,未来在中国市场涌现出一个桌面Linux操作系统领袖厂商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嵌入式领域作为一个新兴的亮点,可以看作是Linux突围的第三条阵线。早有专家指出,开放性和灵活性使Linux操作系统最适于嵌入式应用,IDC也有预测报告,称嵌入式Linux在未来两年将占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50%,成为具有主导力量的操作系统。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的五家Linux操作系统提供商,有三家已做相关研发--红旗、中软、冲浪;拓林思则声称目前对此"正在研究中"。

  三大阵线面对微软,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战术才能决定成败,一位业内人士的见解颇值借鉴:桌面领域"暗渡陈仓",服务器领域针锋相对,嵌入式领域寸土必得。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