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NUnit之Assertion详解”中,给大家介绍了NUnit的断言,现在接着给大家介绍Attribute在NUnit中的具体作用。
Attribute是C#一个重要的语言特征,园子里应该有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如果对Attribute不太了解,建议先去稍稍了解一下,亲手做个小程序感受一下Attribute的作用。
我们在使用NUnit编写测试用例时,离不开两个最基本的Attribute,例如,我们要测试一个类的Add方法,使用的代码如下:
[TestFixture]public class MyTest{ [Test] public void TestAdd() { int a = 99; int b = 1; int value = MyMath.Add(a,b); Assert.AreEqual(value, 100); } Public void TestDel() { int value = MyMath.del(99,1); Assert.AreEqual(value, 98); }}
复制代码
上面的代码中,已经使用了两个Attribute,即[TestFixture]和[Test],其中[TestFixture]的作用是声明MyTest类是一个含有测试方法的类,而[Test]则说明TestAdd是一个测试方法,而TestDel由于没有用[Test]声明,所以它不是测试方法,虽然它以Test开头。
对于编译后的Assembly文件,NUnit就是通过查找[TestFixture]和[Test]这类它支持的与测试相关的Attribute来确定哪些类包含了测试方法,以及这些类中的哪些方法是测试方法。
对于上面的例子,如果用NUnit的图形化界面打开其编译后的Assembly,应该看到如下的界面,TedtAdd方法以及它所属的命名空间按照树的形式展开,而TestDel方法由于没有[Test]的声明,所以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方法,也就没有在树中展现:
点击Run按钮后,NUnit会运行所有的测试方法,运行后的界面如下
通过上面的小例子,我们知道了[TestFixture]和[Test]这两个Attribute的作用,对它支持的Attribute有了初步了解。
如果查看NUnit的源代码(大家可以去官网注册然后下载),可以知道,在NUnit.Framework这个命名空间中,有TestFixtureAttribute和TestAttribute两个类,它们负责解析带有[TestFixture]和[Test]声明的类和方法(在C#语法规范中,要实现一个名称为[ABC]的Attribute,必须建立名称为ABCAttribute的类,并继承于Attribute这个基类)。
NUnit支持的Attribute远不止上面两个,我大致把它们分为四大类,分别是控制类、数值类、平台类和其它类,下面逐一介绍
一:控制类
这些Attribute控制测试类或者测试方法,而且成对出现,功能基本相比,了解一个就自然了解另外一个。
[TestFixture]/[Explicit]:声明一个类是测试类/声明一个类只有在UI界面被选中时才执行
[TestFixtureSetup]/[TestFixtureTearDown]:在测试开始前/结束后要执行的操作,一个TestFixture只能有一个TestFixtureSetup或TestFixtureTearDown。
[Test]/[Ignore]:是测试方法/忽略掉,测试时不执行
[Setup]/[TearDown]:每个测试方法在执行前/结束后要执行的操作
二:数值类
数值类Attribue是NUnit的一大亮点,善于使用这些Attribue,将使测试方法变得清晰、简洁、可读性强、可扩展性强,有利于进行数据驱动下的测试。
为了说明下面的例子,使用下面的方法,也就是打印输出输入值及其数据类型,这样便于把执行的结果通过打印的方式在NUnit中输出
Console.WriteLine(t + ", its type:" + typeof(T));
复制代码
[Values]:以参数的形式传入一组值,NUnit会把这组值分解成相应数量的子测试。
例如下面的代码,分别在[Values]中传入三组共8个值,在执行时便一共会分解成8个子测试方法,例如
TestPrintInt([Values(1, 2, 3)] int x)会被分解为TestPrintInt(1)TestPrintInt(2)TestPrintInt(3)三组
复制代码
如下图,当选中ValueDemo这个节点,然后点击Run按钮后,会看到一共测试了8个测试用例。
当了解了这个Attribue的设计思路后,以后的其它Attribute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往往通过它们的命名就可以猜出一二。
[ValueSource]:以数据源(Object类型)作为参数,如下图,左边是源程序,右边是编译后生成的子测试
[Combinatorial]:两组测试数据进行组合,下面的代码会生成12个子测试,如图
[Sequential]:和上面[Combinatorial]的类似,不同之处见下图
下面其它的Attribue也都大同小异,不愿意看文字说明的话,大家用NUnit运行一下示例程序,再对比一下源程序就知道了
[Range]:生成某个数据范围内的子测试,如
TestPrintColsole([Range(0.2, 0.6, 0.2)] double d):生成0.2,0.4,0.6三个子测试用例TestPrintColsole([Values(1, 2, 3, 4, 5, 6)] int x, [Range(0.2, 0.6, 0.2)] double d):两个Attribuee结合,共生成18个子测试用例
复制代码
[Random]:在某个范围内随机生成测试用例,
TestPrintColsole([Random(-1.0, 1.0, 5)] double d):-1到1之间生成5个测试用例TestPrintColsole([Values(1, 2, 3, 4, 5, 6)] int x, [Random(-1.0, 1.0, 5)] double d) :共生成30个子测试用例
复制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