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只有在行业的整体标签仍保持正面时,平台的自我营销才是有效的,比较容易实现从曝光到注册投资的用户转化;而在行业的整体标签趋于负面时,平台的自我营销会大打折扣,品牌的曝光往往会首先触发用户对行业的负面认知,负面认知本身会阻止潜在用户的转化。
所以,看上去,很多平台砸了很多钱用于获客,但效果越来越差,于是把原因归结于获客成本高企。并没有意识到,之所以有效获客成本能飙升至大几百甚至上千元,行业的负面标签“居功至伟”。
“忽悠”投资者往“火坑”里跳,不多花点钱怎能办得到呢。当然,平台也会喊冤,“我很合规啊”、“你才是火坑”……。问题是,在潜在投资者看来,就是如此。
顶着“乌鸦”的名号,说自己白,谁会信呢?
所以,有那么多营销费用,与其全部用于自我宣传,拿出一部分用于行业普及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摘帽“高风险标签”,是自我救赎的关键一步
不解决“高风险”的负面标签,行业发展终究迈不过主流理财市场那道坎。摘帽,成为行业和平台自我救赎的关键一步。
从这个角度,陆金所这次事件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行业污名化背景之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未来,也许应该加大行业基础知识普及和关键性工作(如合规与专项整治)沟通工作,投资者信心足了,获客自然就容易了,也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所以,陆金所之后,谁会是下一个“受害者”,但愿不再有吧。
原文转自:http://tech.sina.com.cn/csj/2017-07-24/doc-ifyihrmf32558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