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胜认为,公众对红十字会系统信息披露的关注是好事,但也要意识到慈善机构的成本问题。否则会陷入一个发展的恶性循环,即公众认为慈善机构做得不好,没有能力,慈善机构就无法吸引一流的人才,就越难以做好工作,导致公众越不信任。
邓国胜说,清华大学NGO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不愿到慈善机构工作,他们的父母觉得到慈善机构工作不是正经的职业。这正是中国慈善机构发展的困境和悲哀。
他认为,要改变现状,国内的慈善机构要加快去行政化的进度,提高自身的能力。
王振耀则表示,目前,公众对红十字会信息公开的关注,恐怕是中国第一次如此广泛对慈善机构信息公开的质疑。红十字会信息披露不太规范主要原因是国家很强的历史传统,对信息披露不重视,长期流行信息保密原则。信息公开体制上没有具体操作规程,停留在原始的口号状态,让红会一枝独秀相当困难。
王振耀认为,中国的信息公开制度到了需要严肃讨论的时期,当务之急,需要把公众的质疑变为信息公开体制建设。“有关管理机构,最好制定非常规范的信息公开管理规程,统一公开的标准、边界等。”
重建公信力的艰难起步
中国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平台近日上线试运行,但甫一露脸,便招致各类批评意见,诸多质疑声可谓不绝于耳。面对各种指责的声音,红十字会官员表态“对质疑很痛心”,颇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
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平台的提前上线,主要是因为郭美美事件的冲击和影响。就在前些日子,一个年轻的炫富女子,通过发布一条微博吸引了舆论的密切关注,导致红十字会牵连其中,并且使其公信力大大受损。在网络上,红十字会成为众多网民发泄情绪和不满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国红十字会有着悠久历史,是西方人道理念与中国传统仁爱思想契合后的产物。这样一个富有历史感的公益品牌落到今天的地步,公信力受到如此大的伤害,有一些人应该为此感到十二分的羞愧。
郭美美事件余音未了,但现在确实到了探讨如何重建红十字会公信力的时候。除非你一定要说,红十字会必须垮掉以谢罪于天下——这样的建议未免过于极端。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考虑,告别情绪性的争论,正视这个公益机构的未来,应为理性选择。
很明显,红十字会对社会舆论近一阶段的批评给出了积极的反应。先是媒体披露总会今年酝酿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后是捐赠信息平台迅速上线。从这些动作来看,红十字会有心纠正自己的问题,愿意将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以监督自身的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匆忙上线的捐赠信息平台还显得比较粗糙,一些发布规则的制定还不尽妥当。比如,一些捐赠数据出现了误差,善款使用情况的说明则过于简略。另外,不少人对于10万元以下的捐赠款项暂不可查使用情况的制度,表达了不满,认为爱心不能以数额来做区分,等等。应该说,批评与质疑的声音大多不无道理。
质疑归质疑,批评归批评,这个时候,对于红十字会的努力,其实倒应更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因为捐赠信息平台上线时间的仓促,细节难免粗糙,但整体的路径应该肯定。红十字会正朝着人们期待的透明的方向去做整改,即使其不够完善,也应该多予鼓励。
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中国红十字会正在开始其重建公信力的新起步,尽管这个起步处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颇有些艰难。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今天本报报道的“东莞样本”,还是包括捐赠信息平台上线等透明举措,都是在表明,半官方公益机构的透明之路,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只要公益机构具备了透明运作之下的公信力,即便没有政府信用的背书,一样可以(甚至更能够)赢得社会的支持。
当然,对于红十字会来说,艰难的重建努力才刚刚起步,未来之路仍然迢遥。值得注意的是,公信力失去易,建设却难。公益机构的生命在于公信力,社会舆论对于公益机构的不当作为高度关注。任何一个伤及公信力的公共事件,都可能对公益机构形成负面影响,乃至造成重大创伤。在这一点上,红十字会过去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同时,重建公信力的努力不能仅限于总会层面,整个红十字会系统都需要行动起来。眼下,红十字会内部开始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一荣不能俱荣,一损却是俱损”。回头看看,去年爆出的地方红十字会的奢侈消费事件,曾轰动一时。这一事件,影响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区级红十字会,而是伤害了整个红十字会的品牌。如果地方红十字会不能积极响应总会的变革,依然因循守旧,“一损俱损”事件的继续发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有一天,中国红十字会在与民间慈善事业的竞争中,依然拥有爱心人士的信任,依然是公益领域的主流机构,那就说明它真正走出了困境,重新获得了成长空间。但要认识到,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重建之路,不会一蹴而就。一方面,透明的整改努力不能运动化、短期化,而应进入常态;另一方面,随着公众捐款部分占红十字会资金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个公益机构财务制度的变革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捐 善款是否定向应亮明
即捐赠人捐了多少钱,什么时候捐的,是否为定向捐款,捐给了什么项目等,这些信息都应在平台上很明确。宋宗合认为,对于公众来说,目前捐的这一环节还不是最吸引注意力的。针对有和没有捐赠意向的善款,要进行区分,明确流程。
转 善款增值与否要公示
即一笔钱捐到慈善组织,它要走的一个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善款中会有不超过10%的办公经费产生,还会因时间差而产生一定利息,基金会也有可能按规定进行投资等等。
宋宗合举例,如果投资,那么盈利亏损情况如何,这些情况在今后都应通过慈善信息平台进行公示。“每笔善款的流程节点都应说明白。”
助 善款用途应公布详尽
捐的善款到底做什么,这是大家最关心的环节。除应公布项目执行成果外,还应增加项目执行过程的采购、招标等环节,让公众监督项目执行中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是否公益行为。宋宗合指出,此环节信息如能详细发布,可避免慈善资源过度集中。
1 问
督察审计需花583万吗
信息捐赠平台显示,玉树地震中红十字会共收到捐款238472万,支出237889万,余583万做督察审计费。对此,有网友质疑:“去一个只30万人的自治州督导检查审计灾后重建项目,需要花掉583万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