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数字时代“新公民”

发表于:2007-06-13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
2006年底,美国《时代》周刊把“你”——指那些“基于因特网的内容创建者”,推举为“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说,在“网民”作为主体的这

2006年底,美国《时代》周刊把“你”——指那些“基于因特网的内容创建者”,推举为“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说,在“网民”作为主体的这场“深刻的社会实验”中,正是“你”通过YouTube、MySpace、Wikipedia、Facebook和Amazon等因特网工具影响了,甚至控制了大众媒体。虚拟时空的网民已成长为“数字民主”时代的“新公民”,各行各业的网民“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得以改变的方式”。

那么,在网络全球化的浪潮汹涌于世界各地的今天,网民究竟是昙花一现的风流人物,还是影响深远的时代英雄?网民真的引起了什么重大的社会变迁?网民真的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未来的发展进程?

“维基百科”:网民的“利益共同体”

在美国,常用的网络搜索工具除谷歌(www.google.com)和雅虎(www.yahoo.com)之外,可能就数维基百科(www.wikipedia.com)了。作为一家最能代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新媒体特征的网站,“维基百科”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生产”机构,更是无数网民共同倾注心血并不断壮大的“利益共同体”。

在这里,网民不仅可以搜索和浏览各自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发挥个体的聪明才智,随时更新和修改有关条目的内容。如今“维基百科”的声誉如日中天,不仅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甚至引起了美国国会等重要部门的“关照”。《时代》周刊透露,2006年初,美国国会要求其所属员工禁止利用“维基百科”诋毁他人形象和篡改他人文件。《时代》周刊评论说,“维基百科”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某种程度上也是检验人性善恶的试金石。

截至2006年底,在“维基百科”的作者群体中,25岁的加拿大人普尔西斐(以“Simon P”的名义发表文章,真实姓名为Simon Pulsifer)是当之无愧的“冠军”。早在2001年他就对“维基百科”有所耳闻,但正式为“维基百科”撰写条目则始于2003年。目前,由他撰写的条目已近3000条,几乎比“亚军”多写了一倍。此外,他还为9.2万个由别人撰写的条目进行过更新和完善。他坦白地说,在完善由他人编纂的条目方面,他目前位居亚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事实上,尽管以网络上载内容为基本技术特征的“维基百科”所含内容的错误率不少于世界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但迄今仍有人在故意破坏“维基百科”的声誉,恶意删除或篡改条目内容。所以有评论说,“维基百科”也是“检验人性善恶与否的试金石”。

博客:方兴未艾的新兴媒体

29岁的美国人赫德森创办了他的政治博客(www.newsfortheleft.blogspot. com),他本人也被称为“华盛顿裁判”,这是由于他发表的一篇关于“停止‘性’掠夺”的博客文章葬送了一名美国众议员的政治前途,这一结果甚至出乎赫德森本人的意料。这名议员在现实生活中不检点,同时还在网上发布色情内容的邮件,这一切在华盛顿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作为一名“平民记者”,赫德森以博客的方式,揭开了美国包括这名议员在内的一些政客的虚伪面纱,把他们的丑恶行径暴露在阳光之下。

2004年,“以事实说话”为准则的赫德森曾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的竞选活动效劳,而他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体面的政治评论员。众议员辞职事件曾在美国社会轰动一时,但令人遗憾的是,赫德森本人却因该事件丢掉了在“人权运动”公司的工作,原因是他“利用公司资源从事与众议员辞职事件相关的博客行为”。

在美国,“网络政治”对现实政治的影响方兴未艾。据《国际先驱论坛报》透露,一批曾在美国传统主流媒体工作的职业记者,近期正纷纷从传统报刊等媒体“跳槽”到以网络博客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例如,一家名为“thepolitico”的网络政治博客将于1月23日正式“开博”。

除了政治博客,军事博客也备受关注。35岁的美国陆军上尉凯利创办了自己的军事博客(www.wordsmithatwar.blog-city.com),他因此被称为“战争史诗作者”。说“英雄造时势”,不如说“时势造英雄”。凯利及其战友对目前美国媒体的“前线报道”非常失望,他们认为,美国主流媒体所描述的发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冲突与事实并不相符。因此,自2005年赴伊拉克开始,凯利几乎每天在值勤下岗之后便打开笔记本电脑,以军人的独特视角如实地记载前线发生的事情。凯利认为,“没有人比前线的战士更了解战场上发生了什么”。据统计,美国的“军事博客”已达1200多家,凯利“军事博客”的点击率已超过20万。《时代》周刊认为,如果说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在越南战争中崭露头角,那么,伊拉克战争则开始让“博客”这一新兴媒体大显身手。因此,与凯利一样的大批“军事博客”不仅仅是在及时向亲友汇报战况,他们更是在“通过博客撰写历史”。

分享视频:直逼“CNN效应”

2006年,谷歌以16.5亿美元“收编”了创立只有一年半的www.YouTube. com。从某种程度上说,以“分享视频”为主要特征的YouTube代表了网络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之一。事实上,鉴于YouTube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巨大影响,正如美国《外交政策》今年第一期发表的以《YouTube效应》为题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国际社会已开始探讨与“CNN效应”类似的“YouTube效应”问题。此外,与Google一样,YouTube在英语界已发展为一个动词,你既可以“Google一下”,也可以“YouTube一下”。

在美国,眼下最著名的“分享视频”作者包括“思谋士”(Smosh,实际为安东尼和伊恩两个年轻人的绰号,类似于中国歌坛的羽·泉)等一大批身兼制片人、导演和主角为一体的“平民记者”。他们既是YouTube的消费者,更是YouTube的生产者。“思谋士”为美国最著名的网络歌手,他们在www.YouTube.com的“收视率”曾连续六个月位居榜首。目前,观看“思谋士”节目的次数已超过1700多万。“思谋士”拥有自己的网址:www.smosh.com。

与其类似,法国青年凯梅尼(www.kamini.fr)的名字也是通过YouTube及法国两家“分享视频”网站www.WAT.tv.com和www.Dailymotion.com传遍全世界的。他把家乡小镇的风土人情用歌声告诉了世界各地的网民,纯朴的歌声和真挚的感情受到人们在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普遍欢迎,因此,在乐坛包装公司的资助下,他迄今已出版了两张歌曲专集。

网络社交:“我的地盘我做主”

目前,美国最著名的网络社交网站是www.MySpace.com。在这个漫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不分民族、宗教、年龄与性别,世界各地的网民可以无忧无虑地在“我的空间”宣布“我的地盘我做主”。事实上,信息社会中的“网络社交”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往模式,发展前景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据《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在以往英语和日语网站的基础上,My-Space在今年1月上旬开办了法语网站www.fr.MySpace.com,计划今年10月再开办德语网站,而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语种的网站也在紧张筹划之中。

《时代》周刊报道,在美国MySpace网站中,迄今“最风流的”是25岁的美国丽人特瑰拉,她被称为“网络时代的麦当娜”。虽然她是个“多栖精灵”——集辩论人、歌手、模特、博客、演员等身份于一身,但最适合她的称呼似乎应是“网络女王”。特瑰拉具有越南血统,一岁时从新加坡移居美国,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2003年9月,受美国MySpace公司创始人安德森的邀请,她开始成为MySpace的重要主角之一。三年多来,她通过“网络社交”已结交了150多万名“追星”网友。迄今,对她的点击率已超过5000万,现在每天仍有几千名“粉丝”要求与她相识。可以说,美国佳丽特瑰拉是网络时代美国“网上造星运动”的最大受益者。

《时代》周刊网民故事

根据《时代》周刊驻北京、纽约、洛杉矶、巴黎、首尔等世界各地的记者所采写的15个网民故事,除了以上介绍的几个“网民”故事之外,其他的还有:

莉拉 20岁的美国女大学生,网名pppppanic,用www.YouTube.com取代了看电视。

塞德 21岁的美国大学生,正在攻读“工程”与“政府”专业双学位。在参与报道议员竞选活动中被污称为“Macaca”;通过YouTube,他的不幸遭遇已被网民“点击”32万次。

吉尔 22岁的美国女大学生,正在攻读“特殊教育”和“英语”专业双学位。通过社交网站www.Facebook.com结交了700多名网友。她的体会是,与前辈的传统社交方式不同,网络全球化时代的“网络交友”已取代了以往的面对面交谈或借助于固定电话的“煲电话粥”。

库什德 22岁的巴基斯坦人,信奉“眼见为实”的“摄影迷”。通过www.flickr.com/photos/alikhurshid,他把展现巴基斯坦风光名胜的200多幅照片传遍了全世界。《时代》周刊认为,库什德的照片扭转了世人的一种错误观念,即巴基斯坦只与某些国际政治问题相关联。在www.flickr.com网站上,目前已有3.2亿多幅照片。

沃伦与丽娜夫妇 34岁和32岁的英国“网上厨师”,曾为英国《卫报》编辑,以网络互动的形式与“爱好厨艺”的网民交流各式烹饪技巧。他们的网址是www.crashtestkitch.com。

金女士 45岁的韩国人,为韩国“网络每日电讯(www.ohmynews.com)”撰稿的47000个“义务记者”之一。2005年,由于出色的撰稿贡献,被授予年度最佳“平民记者”称号。

罗斯 21岁的美国人,被形容为“比微软更狡猾”的人,网址为www.blakeross.com。年仅15岁时,他就开始在“网景公司”实习。2006年10月,他开发的软件Firefox 2.0受到广泛关注,24小时内便被网民下载200万次。他主张“开放式”的技术创新,倡导“共享商业秘密”的开发方式。他坚信,“越多的人能享受到你的知识产权,对你就越有利”。目前他一边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一边在业余从事“Parakey”的项目开发。但是,对他目前从事的软件开发,他却声明说,迄今仍处于“绝密”阶段。

王晓峰(wangxiaofeng.net) 中国人,拒绝盲目崇拜,被称为“最受尊敬的”博客。

克劳斯娜 54岁的格鲁吉亚人,创办了www.snipurl.com/151kj。由54岁的格鲁吉亚人克劳斯娜创办的网上书评。目前,她已在美国www.Amazon.com网站发表了对12896本书的书评——相当于连续35年每天推荐一本,而成为妇孺皆知的“义务书评家”。目前,她仍坚持每天阅读并评论四至六本书。欧美一些著名出版商已把她推举为“公关官员”,每周免费向她寄送50本书。

(责任编辑:铭铭 mingming_ky#126.com TEL:(010)-68476636)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