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构建和持续集成是类似的,对开放源码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Nightly Build。而持续集成这个词来自XP方法,它的频率可以比日构建更高,可以做到几分钟就进行一次集成,故而由此得名。在本文中,我们只讨论日构建,而要将日构建转换为持续集成是非常容易的。事实上,并没有规定持续集成必须是以分钟为单位进行的,如果你愿意,以一周为单位进行持续集成也是可行的。这样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使用日构建或是持续集成技术:至少以天为单位,频率越高,效果则越好。
那么,什么是日构建呢?我们传统开发软件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理解领域问题,然后分配任务,由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软件部件,在开发完成之后,再把各人的部件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软件。这个思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却问题多多。
首先,这种方式适合开发人员之间工作彼此没有交集的情况,以前这种现象很常见,但是现在,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分工合作的加深,开发人员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清晰的职责划分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
其次,在软件集成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却很难发现到底问题在哪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的代码都没有问题,结合到一起就出现大量的问题。
所以日构建就将平时难得一见的集成工作转换成频繁进行的一件工作,从而使得原先如同噩梦般的集成变成了一件简单的工作。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集成工作几个月才进行一次,谁能够记起几个月前的细节呢?但是如果集成以天,甚至以分钟为单位进行,排除bug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日构建范例
现在的时间是下午的17:00,马上就到日构建的时间了。团队里四名程序员中的三位已经将自己的源代码和测试代码提交到了一台名为宙斯的机器上,这台机器将负责对代码进行日构建。在他们提交代码之前,已经通过了本机上的构建,并完成了测试。剩下的一位程序员似乎碰到了麻烦,他的代码出现了一些问题,他现在需要编写更多的测试来完善测试网。看来时间来不及了,他只能够在明天再做提交了。由于他的代码没有和其他人产生依赖,所以迟些提交也没有关系,不过他在下个工作日的时候必须仔细的将最新的源代码检出到本地,在版本控制工具的帮助下,这项工作是很简单的。
17:10,宙斯终于开始了构建的过程。他从代码源中检出最新代码,然后开始编译,构建,并执行了所有的测试,从控制台界面上,日构建的负责人(其中的一位程序员)似乎看到了有部分的测试没有通过,他对剩下的人说,似乎有麻烦了。测试完成之后,将会从代码中生成所有的API文档,并进行代码分析和测试覆盖率分析,最新测试报告和各种其它的报告都将会发布到Web上。
最后。完成构建的软件和相关的资料已经成功的发布了,时钟指向17:18。"现在只是项目的早期,到了中后期,至少还需要20分钟的时间",老鸟程序员告诉没有经验的程序员,并让大家去看看测试结果。一个程序员边嘟囔,边看log日志,"我在本机都已经测试过了呀,怎么会有错呢。"检查结果发现是环境问题,配置文件被人改动了。看来,集成过程中仍然少不了冲突的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可以被很快的发现,并很快的得以解决。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日构建过程,日构建的过程是完全自动化的,通过预先定义好的指令,机器将按照指令顺序执行完所有的构建步骤。日构建中涉及的步骤是可选的。
日构建的价值
可能有些人认为日构建过于浪费时间,但是实际上,比起最后除错的成本来说,日构建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当然,在企业中建立日构建制度确实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但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值得的。
从表面上看,日构建能够减少最终的排错成本,但这仅仅是日构建最基本的价值。实际上,日构建更为关键的作用是能够引入日构建的制度。这是什么意思呢?日构建的思路将会为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带来变化:开发人员将会在日构建的制度下更加频繁的协作,开发进度一目了然,软件的质量也会更加的稳定。
软件开发本身就是一项强调沟通和协作的活动。但是在日常的活动中,常常出现阻碍沟通的情况,例如需要沟通的双方不在同一个地理位置、噪声、沟通双方的意愿等等。因此在软件管理中需要提供一种方法,来鼓励人们进行沟通。日构建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每一次的构建将会涉及到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因此沟通是少不了的,在日构建实践的驱动下,每位开发人员都朝着最终的目的-"成功的构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