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理解的职业开发人员

发表于:2012-06-28来源:IT博客大学习作者:Yurii点击数: 标签:职业开发人员
应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公司的邀请,我有幸参与了Bob大叔所著Clean Coder的翻译。 与前作Clean Code不同,这本书着重讲述的是开发人员的“职业素养”,也即职业开发人员应当如何做事。在阅读中,我时常会忍俊不禁,也会拍案叫绝,感叹Bob大叔把深刻的道

  应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公司的邀请,我有幸参与了Bob大叔所著Clean Coder的翻译。

  与前作Clean Code不同,这本书着重讲述的是开发人员的“职业素养”,也即职业开发人员应当如何做事。在阅读中,我时常会忍俊不禁,也会拍案叫绝,感叹Bob大叔把深刻的道理讲得这样通透。我虽然没有Bob大叔那样好的文笔,不过对“开发人员的职业素养”这个话题,仍然有很多话想说,索性分几个方面写下来。

  学习

  开发人员在工作之前,一般都已经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众所周知,大学的很多课程已经相当落后,教材也非常保守,所以我见过的好开发人员,不少都是自学成才。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否认通过专业课程学习知识的意义,职业开发人员理解的“学习”,应当明确地区分知识、课程、教材:知识是重要的、稳定的,课程和教材是不那么重要的、变化的。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这类知识,是整个计算机世界的基石,是任何时候也不会过时的。即便毕业后不从事专门的科研,这类知识也会从你接触到的各种现象中体现出来。我在大学时基本抛弃了学校指定的课程和教材,但自己反复啃过影印版的《现代操作系统》,反复做过北大屈婉玲老师的三本《离散数学习题集》,后来在工作中受益匪浅——调优程序的性能,很可能需要理解调度、死锁、用户空间与系统空间等知识;重构复杂的布尔逻辑,很可能要依赖数理逻辑中的定律。如果当时没有反复的研习,没有深入理解这背后的原理,并且没有领悟到这些原理和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遇到很多问题我很可能就会两眼抓瞎,充其量凭经验试错,无论如何,其效率远不及知识体系指导下的实践。

  据我观察,大学生之所以对课程不感冒,除去学校和教师的原因,另一个因素是,几乎很少有教材能把看起来乏味的原理,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讲清楚。学习图算法时,你是否想过“人、狼、羊、草过河”的问题可以直接由它来解决?学习内存管理时,你是否想过为什么Windows 95、Windows 98都那么容易蓝屏,到了Windows XP才有了长足的进步?我相信,如果能把原理与这类例子对应起来,你的理解就会深刻许多,印象也会深刻许多。不幸的是,这类“联系”的工作,在国内教材基本是一片空白,国外教材也只有部分涉及。其结果就是,不少“有经验”的开发人员面对“32位机为什么只能支持4G内存”、“一个字是多少个字节”、“进程间通讯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什么优劣”之类基本的问题一脸茫然,不要小看了这些问题,不懂它们,你开发出来的程序只能凑合用,后期遇到问题要重构、调优,简直难比登天。

  对此,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现在还在学校,不妨仔细想想知识、课程、教材之间的联系,确定重要的知识,选择好的教材,自己安排自己的课程。如果你已经离开学校,而且感觉自己的基础并不牢靠,不妨从手头的工作开始,想想它用到了哪些原理,对应哪些知识,逐步、有针对性地补习。这其实并没有太多难度——我的朋友张东亮(@zhasm),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知识,只是因为对正则表达式的爱好,找到了一份开发人员的工作,一年之后,他已经开始啃编译原理之类的书籍了。

  以上说的主要是“专门”的学习,如果是工作之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工作之后的学习更多依靠自觉,没有几家公司会付出代价让员工像学生那样“学习”,所以更多时候,你只能花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金钱来学习。很多人一想到要花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金钱,心里就打了退堂鼓。要明确的是,公司没有老师那样强烈的责任培养员工“成长”,如果你找不到好的、薪水高的工作,恐怕很难责怪上一家公司没给你好的培训。所以,担心金钱和时间而放弃学习,最终的结果是自己停止了成长,逐渐丧失竞争优势。相反,投入时间和金钱来学习,不但可以保持甚至扩大你的竞争优势,如果这种行为可以坚持、内化到生活中,也有助于保持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

  其次,工作以后的学习,需要努力摆脱工作环境的限制。我见过不少开发人员,因为工作限定在某个平台,某种语言,业余时间的学习便全部投入到这种平台、这种语言上,而没有思考自己是否合适做这些平台和语言,这些平台和语言是否在走下坡路。在学校里,考分或许往往是唯一的度量,但在工作中,行将没落的语言和平台,你运用再熟练,也于事无补。况且,过于专精于一门语言、一个平台,反而会限制你的思维和视野,影响迅速学习陌生知识的能力——要在短时间内熟悉陌生平台和语言的例子,在我们工作中并不少见,在整个IT业界中更是家常便饭。为了让它真的成为“便饭”,平时还是应当有意识地摆脱工作环境的限制,挑战自己的思维惯性。

  责任

  我曾经见过很多的简历,在“工作经历”里,项目描述写得天花乱坠,如何先进,如何复杂,采用了多少新技术,但是具体到个人责任,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极其潦草。这样简历,体现的是责任感的缺失——对于自身责任没有明确的认知,也就没有足够的担当;这样的人,通常不用面试,就可以知道并不是合格的“职业开发人员”。

  另一方面,我在面试时,经常会问两个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在你的工作经历中,收获最大或者印象最深的事件是什么。一般来说,如果能回答得有条理、有依据,大多可以判定为合格的职业开发人员。因为,有责任感的开发人员,大多不会把程序看成身外之物,更多地会把程序与自己的道德、声誉等等联系起来,甚至把程序看成自己的孩子;所以,必然会投入时间精力去总结、反思、完善、改进,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那样。其实,就我的经验看,真正的职业开发人员,不但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说起自己做过的事情,多有种充沛的自信感:XX项目是我做的,其特点是什么,我是如何如何做的,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涉及的技术不必很先进,开发的系统也不必很复杂,只要能够这么自信满满地一条条历数下来,你的职业素养就是无可厚非的。

  业务

  软件开发中,需求变化是无可避免的。虽然敏捷开发、极限编程宣称要“拥抱变化”,但真正做到拥抱变化,却是难上加难。原因在于:一方面,不少开发人员对变化本身就持怀疑甚至抵触态度;另一方面,许多需求完全是无规则、无理由地变化,不但造成极大的浪费,也严重影响开发人员的情绪。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