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述物理实验与软件测试之间的区别
读理工科的人多多少少做过物理实验,从中学到大学有数不清的机会。对照书本的步骤一项一项做下来,看到预期的结果就收工走人,不然就找原因直到得到正确结果为止。 这就是物理实验吗? 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对这种“实验”嗤之以鼻。这样做除了应付一下教育部一点
读理工科的人多多少少做过物理实验,从中学到大学有数不清的机会。对照书本的步骤一项一项做下来,看到预期的结果就收工走人,不然就找原因直到得到正确结果为止。
这就是物理实验吗?
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对这种“实验”嗤之以鼻。这样做除了应付一下教育部一点价值都没有。
科学研究是要探索未知的世界,并没有一个先知可以断言某件事情,而我们不经证实就奉为真理。出发点不同,行为的效果便大相径庭。要探索未知的世界,除了试验既定的路线外,还须广历不同的路线,获得大量的信息来了解世界的真相;反之仅仅是重复的话,只需要走固定的步骤,如果结果不同还要想方设法为预期结果辩护,实在是南辕北辙。
有人会问,科学家重复同行的实验又作何论?那时实验结论尚未成为公论,需要重复已有实验,并辅以新的实验来证实怀疑;也有挑战现有理论,改变条件试图证明新的理论。这些都是为了探索证实未知的世界,出发点大不一样。
那么,
软件测试是为了探索世界还是重复检验呢?
有人认为,程序员写的代码,设计目的是明确的,所用技术是清晰的。只要有领域内的专家,所有软件行为都是可预期的,软件测试就是例行公事再确认一下。
早期的计算机工作者的确是这样的,他们都是领域内的专家,根据代码能够准确指出程序的行为。如果说他们是上帝,程序就是他们完美的伊甸园,什么都在计划之内。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软件团队里面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专家,也不是所有领域都有专家。除了火箭控制之类要求高
可靠性的系统,大多数的软件都是由非专家编写出来的。所以程序员不一定知道哪里有死锁和饿死,不一定知道哪里有资源泄漏,不一定知道哪里有
兼容性问题。他们可能还是上帝,只是做出来的不再是伊甸园了。以今天软件系统的复杂度而言,每个团队都维护一大堆上帝成本太高。
因此,程序员很多对他们作品的假设,未经证实之前不一定正确:
“这个列表会列出所有结果” -- 没有或者很多结果的时候呢?
“这个列表不会有重复的对象” -- 删除A之后添加A,且异步的删除失败的时候呢?
“这个列表的输出不会错的“ -- 多个数据源同时对其输入大量的数据呢?
这个结论会导致软件测试的一个可怕悖论:
测试用例不少是来自程序员的假设,不正确的假设使得这些用例可能是不正确或无意义的。
这正是很多测试书籍介绍的边界、
性能、压力、可扩展和
安全测试的由来:正是需要检验那些假设的真实性。
但是事情还没完。 [Page]
测试员也不是上帝,他们做出来的也不是伊甸园。
如果程序员的产出是代码和
bug修复,测试员的产出就是测试用例和bug报告。
我们刚才忽略了bug报告。
bug报告有两个最重要的部分,重现步骤和错误细节。而其中出现的不正确的假设和推理主要有三种:
如果A在B之前出现,A是B的原因
如果A和B同时出现,A与B有因果关系
如果A被证实是B的原因,A是B的唯一原因
我用一个几周前碰到的例子来说明不正确的假设和推理的影响。
用户报告说产品弹出了空白的窗口,于是登记一个bug,还没有重现步骤
到用户的机器(繁体中文Vista)上证实了某个插件开启和关闭后,这个bug出现和消失(事情很顺利吧),于是添加重现步骤:“繁体中文Vista,安装某插件,出现空白窗口;卸载或关闭插件后症状消失“
程序员说肯定是浏览器插件改变了某处打开窗口的行为,代码没有料到这一点,测试员觉得有道理
回到办公室在自己的Vista和
XP上试图重现,失败,更坚定是繁体中文Vista的问题
于是在繁体中文Vista上试图重现,失败,傻眼,只好修改重现步骤,暂时去掉繁体中文Vista的字样
呼吁大家帮忙重现
好消息传来,在一台Vista Business Edition上得以重现,于是添加到重现步骤中
在另外两台Business Edition上尝试,一个能重现,另一个不能,又傻眼了
怀疑是CPU或内存负荷造成的竞争条件,发现不能重现的机器和第一台能重现的一样,继续傻眼
连Windows 2003 Server都能重现,无限傻眼
可能是插件版本的问题,发现所有地方都是安装最新的版本
程序员修复之后,所有地方都不重现了,不过被告知离发布时间太短,这个修复不添加到发布版本里了,改为写在已知问题里面
开始仔细检查系统、浏览器和插件的设置
好了,到现在为止13还在进行中。但是请留意几个细节:
12证实了3,如果到此为止,从4到11都不做,那么在用户数不清的平台组合下重现步骤就是个大笑话。错误假设3是一个危险的诱惑。
4、7、10都是有可能停止实验的地方,那样13就永远不会启动,离真正原因更是遥不可及。错误假设1和2都是危险的诱惑。
程序员不一定能做到3,那么在13之前得到的重现步骤都是在把程序员引入歧途。即使修复了,由于不了解真正原因,13所发现的特殊设置可能使这个bug沉渣泛起。 可见,反映真相的全部是重现步骤的灵魂,因为程序员构建出来的世界是未知的,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假设还是正确的,哪些已经不正确了。 [Page]
那么反映全部真相就是测试员要做的全部吗?
请注意还有错误细节。这通常是帮助程序员定位错误的数据,一般是反映出错时系统各方面的状态。
很多软件系统在
开发阶段都会输出log,测试员也被要求在bug报告里面提供log。
只是我见过的一个bug报告,把几乎所有东西,包括几百MB的log和crash dump都放进去。程序员看了半天愣是找不着北。后来的事实证明,只要再多做一个改变了条件的实验,问题根源就马上出现在一行log里面了(也就是说,程序员也知道这里要检验一些假设,关键是测试员要接触到)。未经筛选的大量信息等于没有信息。运用逻辑推理定位根本原因是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工作。测试员的懒惰浪费了程序员的大量时间。这如同罗列大量的数据,却不告诉读者要反映的意思蕴含在哪里一样。所以,你会发现,软件测试其实和科研实验,不仅仅是物理,甚至与化学、生物、医学实验,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有人会问,如果每个假设都要验证,测试工作量岂不是很大?
其实,这正是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标志,从汇编语言、操作系统、高级程序语言到各种框架、架构,都是在使软件开发更专注于有价值的部分,而不用关注早已验证的部分。你不用关心内核/用户态转换的假设,因为有system API的承诺;你不用关心其他模块的实现假设,因为有对接口协议的承诺。但是很多来源于这个软件本身的假设,并没有经过验证,这些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假设。
而正是这些假设来源于软件本身,测试员需要从外到内全面了解整个软件,才能找到全部假设并一一加以验证。这同时也是白箱测试和黑箱测试并存的原因:只观察软件外部,不能检验内部实现的假设;只观察软件实现,不能检验用户交互的假设。
最后,有一个相通的问题,如果现有高考制度的弊端看成是一个bug,你又可以改变不同条件检验你的设想,你将通过哪些实验找出根源所在?
我在《读者》2007年第12期看到一篇文章,它所列出来的高考制度相关因素之多,会令你觉得需要做的实验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会令你觉得,从事计算机行业比起从事行政管理,实在是要简单不少。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