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参加了公司的一个客户体验项目 培训 。两位老师以一种新颖的授课方式,让我们两组学员通过模拟一个实际的项目,让我们切身体验了策划一个比较购物网站的全过程。整个课程内容新奇有趣,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这个课程的另一个名称是“以用" name="description" />
MILY: 宋体">这两天参加了公司的一个客户体验项目培训。两位老师以一种新颖的授课方式,让我们两组学员通过模拟一个实际的项目,让我们切身体验了策划一个比较购物网站的全过程。整个课程内容新奇有趣,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这个课程的另一个名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既然是以用户为中心,那么用户的需求就是根本。用户的需求自底向上大致可分为“有用”、“能用”、“易用”、“友好”和“品牌”这五个部分。随着一个产品市场的逐步推广,一个产品的品牌给予用户的感受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标识,而更多的是一种体验。Nike品牌给人留下的印象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勾的符号,而应该是穿上耐克鞋后那种舒适透气以及活力四射的感觉。一个成功的产品设计应该让产品能够与用户进行对话,这无疑是很有趣的一种说法,按照老师的话说,是让产品的“表现模型”更接近用户的“心智模型”。我本人在IT行业混迹多年,一直以来都是在和软件产品打交道,我想在这个行业中的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在潜意识里更多地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程序的编写者”,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产品设计者”。老师在台上讲解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不停地点头和微笑。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确是第一次意识到,经过我们程序员的手创造出来的软件产品,其实不应只是冷冰冰的一段代码而已,而应该是有生命的,应该具备“智能”、甚至是具备“情感”的一个玩意儿。两位老师讲课时用的是苹果电脑,手上拿的则是苹果的iphone,在说到用户体验的时候,她向我们现场展示了iphone查看图片的功能,只需要用两个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拨,图片就自动放大,再轻轻一拨,又可以缩小,非常方便。把手机横过来,图片就自动地跟着横过来,完全不需要用户的操作,看似简单的一个功能,却的的确确是对用户非常贴心的一个设计,那家伙,那是相~~当的酷。
有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所有的产品来说,用户都几乎不会按照设计者的思路去使用,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讽刺。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设计者往往找不到它的用户在哪儿。在大多数的项目中,设计者通常都没办法直接跟用户打交道,而需要越过他的领导和其它成员这两个障碍,才能最终到达用户那里。一个好的设计不应该是设计“用户应该怎么用”,而是能够发现用户的需求,更加贴心地去为用户着想。这里有一个例子很有启发性,在第一辆汽车被发明出来之前,有人问人们希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所有的人的回答都是“一匹更快的马”,没有人会想到汽车这样一个东西,而最终汽车仍然被设计了出来,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交通需要,马在交通方面的地位完全被汽车取代。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用户的需求很多时候是需要设计者去挖掘的。
接下来,两位老师设计了一个虚拟的项目,目标是建立一个“图像搜索网站”,把学员分成两组,每组有5位成员,其中1人是产品经理,2人负责用户研究,2人负责交互设计。通过实际项目的模拟,来向我们展示什么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大体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市场研究->用户定位->产品概念->用户群划分->分析功能需求->人物角色->交互设计->可用性测试。而贯穿这整个过程的是一个用户调研,也就是说,在这整个过程中,设计者必须随时随地地为用户设想。以下就是我们实际操作的简单过程:
<!--[if !supportLists]--><!--[endif]-->一、市场研究
这个过程主要是去获取一些参考数据,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最终为我们的产品定位用户。
<!--[if !supportLists]-->二、用户定位
通过上一步的市场调查识别出产品的用户群,同时给出用户群特征,即找出特别影响用用户目标或行为的关键因素。并且通过一些小纸片,分别按照这些关键因素对“用户行为”以及“商业价值”的影响程度在墙上贴出来。
<!--[if !supportLists]-->三、产品概念
通过对目标用户群的需求分析,寻找强需求或强价值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请了现场的其他学员充当风险投资人,在短短的5分钟时间内,向他阐述了我们这个“图像搜索网站”的产品概念和设计思路。
<!--[if !supportLists]-->四、用户群划分
这个过程主要是按照之前对目标用户群的基本特征将其分类,分析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偏好,为不同群体制订不同的产品策略。个人觉得这个步骤很重要,感觉在我以往的经历中,好象一般是将一个产品的使用用户看成一样的,没有用户群划分这个意识,而实际上,对于同一个产品,使用者可能有很多类型,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并且明确我们的主要用户群和次要用户群,针对不同的用户特征去制订不同的产品策略。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对用户划分了三类用户群,分别是:甲类用户:经常上网购物,喜欢比较;乙类用户:经常上网购物,但不喜欢比较,属于冲动型购物;丙类用户:很少上网购物,但喜欢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步骤是用户调研。用户调研有很多方法,如焦点小组、卡片分类、用户访谈等。在现场的模拟中,我们采用的是用户访谈的方法,同样是在现场的学员中找一位充当我们的用户,我们现场对其进行访谈,以此识别出该用户的目标、期望和特征等。
<!--[if !supportLists]-->五、分析功能需求
这一步对于做软件设计的人来说,肯定不会陌生了,也比较好理解。无非就是对每个用户的需求细化为可能的功能,同时确定每个功能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级。
<!--[if !supportLists]-->六、人物角色
这个步骤比较好玩。其实就是把我们之前确定的用户群特征具化成一个特定的人,像讲故事一样地给某个用户群设计一个角色,为她取一个名字,设计她的个人资料,描述她的行为特征、性格等等,甚至还会给她起一个昵称、绰号,为她找一张真实人物的照片,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将用户群更具体化,在后续的设计中,我们将不会再用用户群甲、用户群乙来描述我们的用户,而为具体为“王霞”、“马辉”、“刘阿姨”等这三个人。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让设计者的脑海中时时刻刻有这三个具体的用户的形象,时刻记住他们的用户行为,他们的期望和目标等等,这样最终设计出来的产品,当然会更加人性化,对于我们的目标用户来说,无疑也会觉得我们的产品更亲切。
在设计人物角色的时候,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一定要为用户起一个真实的姓名;尽量避免和现实中身边的人重名;用户的照片一定要注意真实和平凡。最后,一定要记住陈列我们的商业目标和用户目标,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要设计角色!
<!--[if !supportLists]-->七、交互设计
到了这一步,就可以着手设计产品的业务流程了,通过任务统计和任务分解,将产品的主要框架搭建起来,这个时候,已经需要涉及到主要的流程处理(包括出错提示等)和一些关键页面要素的设计了,至此,我们的“图像搜索购物网站”已经初步成型了。
在做任务分解时,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过程就是场景设计。同样是像讲故事一样,描述一位特定的用户是如何来使用我们的产品的,通过设计这个使用场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分解任务,设计场景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初级用户容易遇到的问题表现出来。
<!--[if !supportLists]-->八、可用性测试
这个过程注重的是找实际的用户来进行可用性测试,也可以说就是真正的“用户体验”的过程。设计者会在一旁观察用户的使用情况,并且记录下来。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设计者只记录现象,不要试图去向用户解释,在用户对产品进行体验的过程中,也不要去问用户“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留待用户体验结束后去问。总之,可用性测试的目的就是验证之前所说的产品的“表现模型”和用户的“心智模型”是否一致。
精彩语录(以下语录为我个人整理,可能不是讲师的原话,但求表达大致的意思):
1、“长期成功的产品必须给人带来快乐”
2、“做指挥家而不是演奏者”
3、“用户会用脚投票”
4、“不要让用户有一种被产品操纵的感觉”
5、“应该为产品留下一些情感的东西”
6、“赚钱的企业分两种,一种是离市场最近的企业,一种是离用户最近的企业”
7、“用户是会不断学习和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