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向谁学习

发表于:2008-07-17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学习
关键字:向谁学习 在论坛上晃了很久了,每一天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贴子,其中绝大多数的贴子都是一些新手发出的。既然论坛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感慨。当然,也少不了争论和谩骂。IT人总体上说的确比较浮躁,其实说得更准确一点,
关键字:向谁学习
在论坛上晃了很久了,每一天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贴子,其中绝大多数的贴子都是一些新手发出的。既然论坛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感慨。当然,也少不了争论和谩骂。IT人总体上说的确比较浮躁,其实说得更准确一点,我们这一代人都比较浮躁,容易冲动,容易上火。
论坛上几乎每天都有朋友在问该怎么学习,时间一长,有些人就不耐烦了;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人,结果持反对意见的网友们开始与其辩论了。说辩论是好听的,经常在论坛上晃得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这种贴子过不了几天,就变成骂街的贴子了。
有时候我也一直在想,怎样帮助那些求助的朋友们?怎样才能真正让他们理解学习的涵义?除了书本和实际工作以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学习?怎样学习?向谁学习?
华为现象——向企业学习
我在论坛上用“华为”作为关键字搜索了一下,找到相关的帖子有三页之多。可见,华为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于华为的评论是褒贬不一,有的是听别人说华为怎么样怎么样;有的是亲身走出华为的人说华为怎么样怎么样;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差。那么,华为到底怎么样?它的利弊在哪里?现在的年青人是否应该去华为?华为到底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先来看看华为的成绩:1988年才起家的华为,在任总的带领下,经过短短18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数一数二的无线通信网络设备供应商,目前正专注于3G(WCDMA/CDMA2000/TD-SCDMA),NGN,光网络,xDSL,数据通信等几个领域,全球员工3万多人。2003年,华为销售额317亿元人民币,2004年实现销售额462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额22.8亿美元,2005年技术销售额收入453亿元人民币。当前,世界电信运营商前50强中,华为已经进入28家,除中国运营商外,还进入了英国电信(BT),沃达丰(Vodafone),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荷兰KPN,新加坡电信,泰国AIS,南部非洲MTN,巴西TELEMAR等著名运营商。据Dittberner统计,华为NGN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18%,全球排名第一;交换接入设备全球出货量连续三年位居第一;据Gartner统计,华为DSL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据RHK统计,华为光网络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华为是全球少数实现了3G-WCDMA商用的厂商,已全面掌握了WCDMA核心技术,并率先在阿联酋,中国香港,毛里求斯等地区获得成功商用,跻身WCDMA第一阵营,成为全球少数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2005年11月,华为与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英国沃达丰正式签署了全球采购框架协议,华为将参与沃达丰的移动网络建设。目前,华为的WCDMA正在印度尼西亚的NTS开局,而且华为正在为进入全球另一个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T-Mobile做出不懈的努力。
华为的成绩还有很多,有朋友会问:没有缺点吗?我说有,没有一件事情不存在两面性的。
最敏感的问题就是薪水了。不错,华为全球已经有了3万多员工,这还不包括其子公司的员工。华为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用高薪去吸引人才了。我记得5,6年前,应届毕业生进入华为都能拿到5K+的薪水,奋斗2,3年后就可以买车买房了。而现在的毕业生只能拿到3K+,而且只能进入慧通。说到慧通,也是很多人不愿去华为的原因,感觉在慧通,低人一等,干一样的活,薪水却很少,福利也不多。于是,一个薪水,一个慧通,把华为的威望降下了许多。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很多恶性循环,我举一个例子:华为现在招聘员工,薪水压低,新员工先进入慧通,而这些条件已经不那么吸引人了,特别是吸引不到真正的牛人。于是,现在进入慧通的员工整体水平下降,很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无法胜任,很多老员工非常不满,于是又去招人,条件又很低,又是招了很平常的员工,老员工又不满,完成不了工作接着再去招人。于是,人是越招越多,质量却越来越低,以前一个人干两个人活,现在两个人干不了一个人的活,还抱怨薪水少,辞职的辞职,调换的调换,弄得新人的整体水平不断地下降。
慧通的成立的确是为了降低成本,储备人才,这也是企业的生存法则。可是,昔日的华为给人们留下了太深太深的印象,以至于一点点的变动,就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坦率地讲,公司大了以后,都会变得官僚,节奏会慢下来,会多元化,丧失了创业公司的活力,这是必然的,就像小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活蹦乱跳了。
利与弊都说了,我们到底要向华为学些什么?要向企业学些什么?
无论是多有名的企业,都会存在不足之处。我想,华为之所以成功,更关键的是它有很多做得好的地方。我认为,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如果你对自己的前景还比较迷惘,如果你能去华为,那么就去华为!
去华为学习它的企业文化,学习它的精神。让我最难忘的是它的群狼精神。华为是一头狼,是一头地地道道中国式的土狼,可就是这头土狼,一跃冲出了国门,冲向了世界。无论你在哪个部门,哪个产品,你都能切身感受到狼的野性。所有员工配合工作,团队之间的合作以及部门之间的合作,到处都是那种群起而攻之的景象。2006年1月8日至13日,华为的HAJJ项目组在沙特麦加朝圣期间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一套服务于沙特电信的GSM移动软交换设备经受住了考验,全球各地的300多万移动用户,集中在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同一时间使用手机进行呼叫,话务量之高达到前所未有。难怪无线产品线总裁张顺茂先生说:“成功经受麦加朝圣的话务高峰再次证明了华为移动软交换技术的先进性和稳定性。”HAJJ项目成功了,可背后的付出正是大家不懈努力换来的。一月底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华为无线产品线的迎春晚会。在会上,华为执行副总裁徐直军和无线产品线总裁张顺茂都对HAJJ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无论是否在一个部门,是否在一个产品,全场员工都在为他们呐喊,这种凝聚力,是无法用言语能够描述的,若不是亲临现场,是无法能够感受到的。有谁能够忘记创业时的艰辛,有谁能够忘记开拓市场时的忙碌,有谁能够忘记电信行业的那个冬天。可是,华为就这样一步一步挺过来了。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企业文化在激励着每一位华为人!
去华为学习它的技术,学习它的流程。华为研发普遍实施CMM管理,印度,南京,上海研究所和中央软件部都通过了CMM5级国际认证,北京研究所通过了CMM4级国际认证。从97年起,华为开始系统地引入世界级管理咨询公司,建立与国际接轨地基于IT的管理体系,在集成产品研发(IPD),集成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华为与Hay Group,PWC,FhG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无论你从事哪个方面,在华为都能学习到很好的流程和管理理念。
我在这里不是夸华为,我只是想告诉朋友们,我们应该理性地评论一家企业,学习它做得好的方面,同时也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关键问题是,如果我们有幸能进入类似华为,中兴,联想,甚至是微软,IBM,Intel,普华永道,毕马威这样的大企业,我们先要问一问自己,去这些好的企业干什么?是去享福还是去学习?是去每月无所事事等着拿不错的薪水还是踏踏实实地去干一番事业?如果你想明白了,就不会因为暂时的低薪而埋怨;如果你想明白了,就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而丧气;如果你想明白了,就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沮丧。
向企业学习,学习它的成功之道。
偏激现象——向中庸学习
曾经在论坛上看到这样一个贴子,一位网友问是学日语好还是学韩语好?结果有些急性的朋友马上回答:学汉语好!于是又是一大片争论,最后变成谩骂。
类似这样的贴子还有很多,这其实就是偏激现象。我们先不说学哪个语种好,其实这就像一个辩题,学哪个语种都有其自身的道理,就算争个鱼死网破,最后也不会下个定论说到底学哪个好。大家都看过辩论赛,正反双方就自己的观点能说上一大堆的道理,可最后结果出来后,我们能说今天正方赢了,所以正方的观点是正确的,明天反方赢了,所以反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能这样说吗?正反双方的论点本身就是辨正地存在于社会中,就像汉语和外语一样。不会因为今天你有理,所以大家都学习汉语,把外语弃之国门之外,那不是又变成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了吗?也不会明天你有理,所以大家都学习外语,把汉语丢弃了,那不是又变成崇洋媚外了吗?其实,我心里也明白,要求先学好汉语的朋友们心里多少带着对日本的仇恨。
民族感情是要的,但不要什么事情都举着民族感情的旗帜。如果我们一看到日本就讨厌,那么岂不是又陷入了另一种偏激之中——民族歧视。60多年前,日尔曼民族歧视犹太民族,几乎赶尽杀绝;大和民族歧视中华民族,屠杀了多少中华儿女。这是他们犯下的罪行,我们应该引以为鉴,不能重蹈覆辙。如果哪一天,我们也有了民族歧视,那后果会是什么样子?从历史上来说,大元朝统治中国的时候,蒙古人到处杀戳汉人,结果汉人反了,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后来呢,汉人又到处去残杀蒙古人,弄得汉蒙两族人民活在仇恨之中。大清的时候,满人当政,汉人辅政,满汉共同治国,和平友好,才出现了康乾盛世。现在国家始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要是有民族歧视,国泰民安也只是妄想徒劳!
孔孟学说中有“中庸”之道,意思是看任何一个事务,干任何一件事情,不要极端。就像上面提到的学习哪个语种一样,如果我们都理性地分析一下,就不会说出那么偏激地言词来了。中庸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种为人处事地方法。偏激容易使对方跳,而中庸才会让对方笑。
中庸之道是一种哲学,把握它需要长期地磨练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不要异想天开地希望在短时间内就能成功。
向中庸学习,学习它的哲学之道。
职业规划现象——向行业学习
虽然论坛是一个测试领域的交流平台,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研发的朋友在论坛上和我们一起交流,也有以前做过研发现在转行做测试的朋友。
关于做研发好还是做测试好的话题,论坛上也有过争论,这倒也没什么。让我心里很不爽的是,刚发了一个贴子说测试很有前途之类的话,紧接着楼下的贴子就说,测试有什么了不起,做不了研发才做测试,你们做测试的当然说做测试好。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我只想说,又是一个偏激主义,又是一个行业歧视!研发做不了才做测试,典型的鄙视测试行业,这就好像在说做不了医生才做护士,当不了飞机长才做了技术支持。
我们先来看看测试是不是“鸡肋”。既然测试不如研发,那也就可以说护士不如医生,技术支持不如飞机长。有人说,对啊,是不如啊!那我要问,哪里不如?医生能够动手术,那少了护士行不行?医生能够诊断,那少了护士的日常护理数据行不行?机长能开飞机,那少了技术支持行不行?我么可以假设一下,在动手术的时候不要护士,反正医生也知道下一步是拿剪子,还是镊子,还是纱布,自己心知肚明,何必要护士再当个“二传手”,还要隔着厚厚的口罩说活,万一听不清楚拿错了怎么办?驾驶飞机的时候不要技术支持,机长一个人开呗,出现故障了就自己捧着两,三千页的全英语技术文档看呗,查完了排除故障了再接着开飞机,有什么难的?朋友,这现实吗?如果可以执行的话,我想有关部门早就实行了吧,还可以节约人力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无论是医生和护士,机长和技术支持,还是研发和测试,都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大家站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着不同的职责,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把一项工作做好,过分强调其中一个而贬低另一个,都是不合理的。就像我们身上的五官,少了哪一个都不行。所以,测试绝对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我们再来看看研发。研发人员为什么一直都瞧不起测试?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认为研发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是最重要的。可惜,这个观点又是错误的。研发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我姑且把软件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编码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事实也如此。后来,出现了软件危机,这才提出了科学的软件工程概念。于是,大部分的软件产品把重点放到了需求和设计阶段上,但此时编码还是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再往后,随着各式产品的不断出现,质量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于是测试又开始受到了重视。纵观一下可以发现,无论哪个阶段开始被重视,编码一直都是占据很大席位的一个阶段。
可真正成功的产品是怎样一个划分比例呢?50%以上的时间都应花在需求和设计上,编码阶段只有10%-15%,测试阶段20%-30%,余下的是维护阶段。有的人马上会反驳,研发人员每天没日没夜的写程序,难道只占10%-15%?不要惊讶,一个成功的项目就是如此。试问,研发人员整日整夜写代码的项目成功了吗?产品交付后研发人员轻松了吗?为什么现在很多研发人员不愿去只会写代码而不要流程的公司呢?不要认为测试占20%-30%是瞎扯,好的测试流程从产品立项到项目关闭,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每个阶段都要做好测试工作,才能保证整个产品的质量。所以我说,这个比例还是少的。现在研发平台已经越做越好,为研发人员节省了很多时间,甚至好的工具在画出UML图后就可以根据UML自动将其转换成代码,这样更是节省了研发人员再去敲键盘的时间,所以编码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少,不是不重要了,而是工作效率提高了,工具先进了,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了。于是又有研发人员说,我们又有更多时间去歧视测试了。但我要说,原先编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占的比例高,所以你们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现在编码的整体比例下降了,你们还有什么资格去看不起别人!?
最后看看行业的发展。研发人员一直说,研发好,有前途,月薪多少多少,升职了还能有多少多少。测试嘛,冷门行业,没人干的,没什么前途的。试问,什么叫冷门行业?没人做的行业叫冷门,没人要的行业叫冷门。那么什么时候有人要,什么时候没人要?5,6年前,机械专业没有人学,整个机械行业停滞不前;两年前,机械自动化,机械一体化突然兴起,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际贸易火得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