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之代码走查-《软件测试艺术》读书笔记(14)

发表于:2009-03-03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软件测试代码笔记读书艺术
说完代码检查,现在来谈谈代码走查。从定义上来讲,代码走查是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代码阅读的,同样也是一系列规程和错误检查技术的集合。且代码走查也采用了持续一至两个小时的不间断会议的形式。代码走查的小组成员的构成而言,一般是由三至五人组成,其中一人
说完代码检查,现在来谈谈代码走查。从定义上来讲,代码走查是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代码阅读的,同样也是一系列规程和错误检查技术的集合。且代码走查也采用了持续一至两个小时的不间断会议的形式。代码走查的小组成员的构成而言,一般是由三至五人组成,其中一人扮演“协调人”;一人担任秘书角色,负责记录所有查处的错误;还有一人担任测试人员。不过最佳的组合应该是:
    • 一位极富经验的程序员
    • 一位程序设计语言专家;
    • 一位程序员新手(可以给出新颖、不带偏见的观点);
    • 最终将维护程序的人员;
    • 一位来自其他不同项目的人员;
    • 一位来自该软件编程小组的程序员。
  至于测试的流程跟代码检查很类似,类似之处就不多谈,只说一下不同之处吧。稍有不同的是代码走查的任务:就是参与者“使用了计算机”。被指定为测试人员的那个人会带着一些书面的测试用例(程序或模块具有代表性的输入集及预期的输出集)来参加会议。且在会议期间,每个测试用例都在人们头脑中进行推演,即:把测试数据沿程序的逻辑结构走一遍,并把程序的状态(如变量的值)记录在纸张或白板上以供监视。
 
  这里,需指出:这些书面的测试用例必须结构简单、数量较少,因为人脑执行程序的速度比计算机执行程序的速度慢上若干量级。之所以提供这些测试用例,目的不是在于其本身对测试了关键的作用,而是其提供了启动代码走查和质疑程序员逻辑思路及其设想的手段。因为,在大多数的代码走查中,很多问题是在向程序员提问的过程中发现的,而不是由测试用例本身直接发现的。
 
  文尾,至于代码走查所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给予提前的心理筹备、后续过程和附带的几个有益的作用,都与代码检查的类似,所以在这里就不提了。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