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师考试的三个过程

发表于:2007-04-28来源:作者:点击数: 标签:系统考试过程三个分析师
对于参加系统分析师考试的人员来说,虽然其目的各异,但对于考试的难度,却是“众口皆碑”的。在学习和应考的过程中,有些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抱怨考试太难,望而生畏,从而半途而废;有些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数年如一日,终于能了结一个心愿;也有一些人
对于参加系统分析师考试的人员来说,虽然其目的各异,但对于考试的难度,却是“众口皆碑”的。在学习和应考的过程中,有些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抱怨考试太难,望而生畏,从而半途而废;有些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数年如一日,终于能了结一个心愿;也有一些人,通过考试之后,就会大放厥词:“这个考试太简单”、“我没有看一天书,就通过了”。

  总结我的学习历程,从一个电脑搬运工成长为系统分析师,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

过程一:离系统分析师的目标太远

  “昨夜西风凋碧树”,高考时发挥不够理想,只上了一个三流的重本。虽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当时年纪尚小,缺乏经历,不甚懂事,成天东游西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学四年,整个就是人穷志也短,自甘堕落,青春虚度。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慨万千,悔不当初啊。

  大学毕业后,由于学校没有名气,自己水平也比较差,应聘到一个电脑公司当技术员。做一些送货上门和系统安装、维护工作。起初,我觉得很新奇。但不到3个月,我就开始厌恶,因为这个工作其实就是搬运工和清洁工,根本就没有IT的感觉。

  穷则思变,大约经历了1个星期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定跳槽搞软件开发。但是,在找工作和参加面试的过程中,让我羞愧无比,我知道的东西太少了!还好,一个小公司收留了我,在这里,我发誓要好好学习,努力进步。也在这个时候,我知道了软考。经过1年多时间废寝忘食的“恶补”,2003年10月,以比较好的成绩通过了系统设计师的考试(当时的系统设计师,就是现在的软件设计师)。在准备系统设计师的考试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一些应该在大学学好的基础知识。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学弟学妹们,基础很重要,大学课程一定要学好。

  有了较好的基础后,2004年10月,我向系统分析师发起总攻。但是,很遗憾,无功而返,三科考试中竟然没有一科超过25分。这对我的自信心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从内心上来讲,我还是渴望通过这个考试。这个时候,我发现身边几乎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于是,孤帆只影,逛书店、上网站,寻找资源。知道得越多,就发现自己的不足越多。深感自己离系统分析师的目标太远。

过程二:英雄无用武之地

  2005年,对我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当时,因为上一次的惨败,使我正视了这个考试,从战略上重视了它。这个时候的我,已经是某中型软件企业的项目经理,带着40人的团队开发一个软件项目,因为学习的需要,我把自己的团队定义为学习型组织,在学习中进行切磋和交流。在学习和忙碌中,5月的考试来临了,结果还是惨败,31/27/29。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还是自己的基础太差,软件设计师的水平和系统分析师的水平不仅仅是差一个级别的问题,而是一个质的飞跃。当时,我气馁了。但是,因为系统设计师考试通过后,给我带来的能力和实际利益,以及自己骨子里的不服输的脾气,使我更坚定,一定要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

  这个时候,张友生老师关于系统分析师和系统架构师的书都陆续出版,出一本我就买一本。只要是上网的时候,就一定会去希赛网社区和第一书店逛一逛,生怕错过了一些关键信息。几乎把别人喝茶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了,一本一本地读,一本一本地圈。特别是国庆节期间,从未外出,“闭门造车”。

  11月4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考场。第一场考试比较顺利,这得益于张友生老师的书,特别是《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和《系统分析师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分类精解》。然而下午的两场考试让我汗颜,在考试中,我似乎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些试题似会又似不会。好象在书中见过,又好象没有见过。考论文时,原本30个人的考场只剩下不到10个人了。看样子,很多人已经被下午一的试题吓跑了。

  考试结束后,总的感觉通过应该不成问题。于是,就着急地等待成绩。但遗憾的是,最后成绩是47/40/27。当时的心情可以用8个字来形容:恼羞成怒,欲哭无泪!

过程三:付出终有回报

  是我读的书不够多?是我的能力太差?是我不懂考试技巧?是我缺乏项目经验?连续3次考试的失败,已经使我没了脾气。按理说,这个时候的我已经懂得“很多”了,自己又在带一个千万级的项目。当时,我也与一些朋友一样,开口就骂“软考这个鬼考试”。但是,骂归骂,心里却仍然是虚的。春节期间,又总结了一下,试图找出自己的缺点。主要原因是自己看书不够专心,由于项目事情多,顾此失彼,对有些理解性的知识点囫囵吞枣。考试前期,一个项目临近验收,失去了复习最好的时机。在下午试题方面,缺乏解答问题的技巧,论文写作不规范,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鉴于此,2006年春节后,我毅然报名参加了希赛软考学院的辅导,进行最后一搏。

  报名后,希赛的老师根据我的介绍,给我做了一个详细的辅导计划,规定了学习进度。但是,由于春节期间耽误了一些工期,项目时间要求紧迫,一上班就开始忙碌,平常几乎没有时间学习,就连五一放假都加了5天班。根据老师的安排,我的学习重点是做好希赛的模拟试题。所以,我一般在周末的时候做1-2套模拟试题,然后根据老师的评卷意见和系统判分,找到自己的弱点再去翻书,很难再有时间去系统地进行学习。

  就这样,对下午试题和论文逐渐有了一些感觉,上午的模拟试题有时能及格有时不能及格。特别是论文的写作,最开始的时候被老师说得一无是处,慢慢的,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后来也就45了。总的感觉是,希赛的模拟试题要比实际考试的试题还要难一些。五一期间,又集中1天时间听了张友生老师的考试重点和难点串讲光盘。

  5月20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第4次踏进系统分析师的考场。第一场,感觉良好,2个小时交卷,养精蓄锐;第二场,感觉甚好;第三场,大笑不已(论文试题竟然是希赛模拟试题的原题!)。这次考试完后,我不再象前几次那样着急地等待成绩,因为我深信,这一次我一定“系分”了!成绩出来后,发个短消息,返回的信息是51/61/49。

  总结过去,经历了这么多,我从一个电脑搬运工到系统分析师,深深感觉到考试只是手段,隐含在考试背后的是,通过考试我学到了N多的知识。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新的技术,或者是项目实践,都有质的变化。7月份,我以系统分析师的成绩通知单为“武器”,“抢”到了一个有近2万职工的企业的信息中心负责人的职位。但我深知,真正抢到这个职位的是我这几年参加考试的积累,是我以一个系统分析师的综合素质,而不是那张纸。

原文转自:http://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