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也称“线性顺序模型”。瀑布模型规定了各项软件工程活动,包括:制定开发计划,进行需求分析和说明,软件设计,程序编码,测试及运行维护。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生存周期的瀑布模型
然而软件开发的实践表明,上述各项活动之间并非完全是自上而下,呈线性图式。实际情况是,每项开发活动均处于一个质量环(输入-处理-输出-评审)中。只有当其工作得到确认,才能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工。
b) 演化模型:由于在项目开发的初始阶段人们对软件的需求认识常常不够清晰,因而使得开发项目难于做到一次开发成功,出现返工再开发在所难免。因此,可以先做试验开发,其目标只是在于探索可行性,弄清软件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获得较为满意的软件产品。通常把第一次得到的试验性产品称为“原型”。
c) 螺旋模型:对于复杂的大型软件,开发一个原型往往达不到要求。螺旋模型将瀑布模型与演化模型结合起来,并且加入两种模型均忽略了的风险分析。螺旋模型沿着螺线旋转,如图2所示,在笛卡尔坐标的四个象限上分别表达了四个方面的活动,即:
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风险分析──分析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
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
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
图2 螺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