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备份”时,有些人总认为只要将数据拷贝后保存起来,就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其实,这是对备份的误解。因为,资料、数据的拷贝根本无法完成对历史记录的追踪,也无法留下系统信息,这样做只能是在系统完好的情况下,将部分数据进行恢复。
实际上,备份不仅只是数据的保护,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系统遇到人为或自然灾难时,能够通过备份内容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灾难恢复。所以,在考虑备份选择时,应该不仅只是消除传统输入指令的复杂程序或手动备份的麻烦,更要能实现自动化及跨平台的备份,满足用户的全面需求。因此可以说,备份不等于单纯的拷贝,管理也是备份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包括备份的可计划性、磁带机的自动化操作、历史记录的保存以及日志记录等等。正是有了这些先进的管理功能,在恢复数据时我们才能掌握系统信息和历史记录,使备份真正实现轻松和可靠。因此,备份应该是“拷贝+管理”。
在选择备份系统之前,我们首先要把握备份的三个主要的特点:
1、备份最大的忌讳是在备份过程中因介质容量不足而更换介质,因为这会降低备份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存储介质的容量在备份选择中是最重要的。
2、备份的目的是为了防备万一发生的意外事故,如自然灾害、病毒侵入、人为破坏等。这些意外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满足备份窗口需要的基础上,备份数据的存取速度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可管理性是备份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可管理性与备份的可靠性密切相关。最佳的可管理性是指能自动化备份的方案。
保障网络系统的顺利运行,是每个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而网络备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一份优秀的网络备份方案就要能够备份系统所有的数据,在网络出现故障甚至损坏时,能够迅速地恢复网络系统和数据。从发现故障到完全恢复系统,理想的备份方案耗时不应超过半个工作日。这样,如果系统出现灾难性故障,我们就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在选择备份系统时,既要做到满足系统容量不断增加的需求,又需要所用的备份软件能够支持多平台系统。要做到这些,就要充分使用网络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它是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通过专业的数据存储管理软件,结合相应的硬件和存储设备,对网络的数据备份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自动化的备份、文件归档、数据分级存储及灾难恢复等。
一个完整的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方案,应包括备份硬件、备份软件、备份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四个部分。
一般说来,丢失数据有三种可能:人为的错误、漏洞和病毒、设备失灵。时下比较流行的解决方法包括硬盘介质存储、光学介质和磁带/磁带机存储技术。
与磁带/磁带机存储技术和光学介质备份相比,硬盘存储所需费用是极其昂贵的。磁盘存储技术虽然可以提供容错性解决方案,但容错却不能抵御用户的错误和病毒。一旦两个磁盘在短时间内失灵,在一个磁盘重建之前,不论是磁盘镜像还是磁盘双工都不能提供数据保护。因此,在大容量数据备份方面,采用硬盘作为备份介质并不是最佳选择。
与硬盘备份相比,虽然光学介质备份提供了比较经济的存储解决方案,但它们所用的访问时间要比硬盘长2到6倍,并且容量相对较小。当备份大容量数据时,所需光盘数量大;虽保存的持久性较长,但整体可靠性较低。所以光学介质也不是大容量数据备份的最佳选择。
在大容量备份方面,磁带机所具有的优势是:容量大并可灵活配置、速度相对适中、介质保存长久,存储时间超过30年、成本较低、数据安全性高、可实现无人操作的自动备份等。所以一般来说,磁带设备是大容量网络备份用户的主要选择。
虽然已有用户在网络中运用到大容量备份设备,但大多数用户还没有意识到备份软件的重要性。重要原因是许多人对备份知识和备份手段缺乏了解。他们所知道的备份软件无非是网络操作系统附带提供的备份功能,但对如何正确使用专业的备份软件却知之甚少。
一般,备份软件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各个操作系统厂商在软件内附带的,如NetWare操作系统的“Backup”功能、NT操作系统的“NTBackup”等;二是各个专业厂商提供的全面的专业备份软件,如HP OpenView Omni Back Ⅱ和CA公司的ARCserveIT等。
对于备份软件的选择,不仅要注重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还要有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同时,跨平台的网络数据备份软件能满足用户在数据保护、系统恢复和病毒防护方面的支持。一个专业的备份软件配合高性能的备份设备,能够使损坏的系统迅速起死回生。
灾难恢复的先决条件,是要做好备份策略及恢复计划。日常备份计划描述每天的备份以什么方式进行、使用什么介质、什么时间进行以及系统备份方案的具体实施细则。在计划制订完毕后,应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日常备份,否则将无法达到备份的目的。
在备份计划中,数据备份方式的选择是主要的。目前的备份方式主要有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全备份所需时间最长,但恢复时间最短,操作最方便,当系统中数据量不大时,采用全备份最可靠。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所需的备份介质和备份时间都会少一些,但是恢复起来要比全备份麻烦一些。用户根据自身业务对备份窗口和灾难恢复的要求,应该进行不同的选择,亦可以将这几种备份方式进行组合应用,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灾难恢复措施在整个备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关系到系统、软件与数据在经历灾难后能否快速、准确地恢复。全盘恢复一般应用在服务器发生意外灾难,导致数据全部丢失、系统崩溃或是有计划的系统升级、系统重组等情况,也称为系统恢复。此外,有些厂商如惠普还推出了拥有单键恢复(OBDR)功能的磁带机,只需用系统盘引导机器启动,将磁带插入磁带机,按动一个按键即可恢复整个系统。
备份硬件、备份软件、备份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是用户在考虑备份系统选择时,应该注意的的四个主要方面。如果综合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确定下面的选择步骤:
1、计算所需备份的数据量,如果是网络备份,数据量应是所需备份服务器的数据量的总和;
2、考虑备份窗口/恢复窗口的时间差别,如果恢复窗口和备份窗口相同,需要采用全备份策略;如果恢复窗口较备份窗口长得多,需要采用全备份-差分备份;否则,可以采用全备份-增量备份策略;
3、确定磁带所需保留的周期;
4、计算对比设备性能表,选择合适的备份设备;
5、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备份软件及选件。
在具体实施中,当然要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来分别对每个部分进行确认。
如果您有兴趣,不妨看看我们选择备份系统的实际案例:
全备份(Full Backup)
所谓全备份,就是用一盘磁带对整个系统进行包括系统和数据的完全备份。这种备份方式的好处是很直观,容易被人理解。而且当发生数据丢失的灾难时,只要用一盘磁带(即灾难发生前一天的备份磁带),就可以恢复丢失的数据。但它也有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每天都对系统进行完全备份,因此在备份数据中有大量内容是重复的,例如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这些重复的数据占用了大量的磁带空间,这对用户来说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其次,由于需要备份的数据量相当大,因此备份所需时间较长。对于那些业务繁忙,备份窗口时间有限的单位来说,选择这种备份策略无疑是不明智的。
增量备份(Incremental Backup)
增量备份指每次备份的数据只是相当于上一次备份后增加的和修改过的数据。这种备份的优点很明显:没有重复的备份数据,节省磁带空间,又缩短了备份时间。但它的缺点在于当发生灾难时,恢复数据比较麻烦。举例来说,如果系统在星期四的早晨发生故障,那么现在就需要将系统恢复到星期三晚上的状态。这时,管理员需要找出星期一的完全备份磁带进行系统恢复,然后再找出星期二的磁带来恢复星期二的数据,最后再找出星期三的磁带来恢复星期三的数据。很明显,这比第一种策略要麻烦得多。另外,在这种备份下,各磁带间的关系就像链子一样,一环套一环,其中任何一盘磁带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条链子脱节。
差分备份(Differential Backup)
差分备份就是每次备份的数据是相对于上一次全备份之后新增加的和修改过的数据。管理员先在星期一进行一次系统完全备份;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再将当天所有与星期一不同的数据(增加的或修改的)备份到磁带上。差分备份无需每天都做系统完全备份,因此备份所需时间短,并节省磁带空间,它的灾难恢复也很方便,系统管理员只需两盘磁带,即系统全备份的磁带与发生灾难前一天的备份磁带,就可以将系统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