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 Linux 产业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IT 时代周刊》记者获悉,在近期召开的“Linux 产业与应用峰会”上,产业界着眼于强调 Linux 的商业布局,而学术界专家却强烈要求 Linux 厂商开放“源代码”,为中国 Linux “正本清源”。
“Linux 产业与应用峰会”是中国政府第3次对开源软件进行大规模的政府推进行动。然而,峰会上产业界过于强调的商业意识强烈地表现出中国的开源软件已经染上了与其本质格格不入的“商业病毒”——商业软件的知识产权。
国内厂商的封闭现状
从 2000 年到现在,国家对中科红旗的直接和间接投资就已经超过2亿元人民币。作为中国 Linux 操作系统的龙头企业,中科红旗在“开源问题”上,就已经让业界大跌眼镜。同样的问题,上海中标软件和南京新华科技也存在。
“目前国内的 Linux 操作系统在源代码开放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中国自由软件的发展,并有损中国 Linux 的国际形象。”“中国 Linux 之父”袁萌教授不无忧虑地告诉本刊记者,“北京的中科红旗不提供源代码,上海的中标软件也不提供源代码。这与开源技术的本质背道而驰。”
袁萌曾担任中科红旗总工程师。据他介绍,美国红帽子在华销售的 Linux 操作系统提供 3 张光盘,第 3 张就是源代码光盘,而中科红旗出售的操作系统只有 2 张光盘,其中不含源码资源。
中科红旗负责 Linux 研发的副总裁郑忠源博士向本刊证实了国内 Linux 操作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的“源码”封闭现象。同时,郑为中科红旗辩称:“只要不涉及法律和第3方版权问题,中科红旗基本上采取开放态度。但如果涉及第 3 方利益,为避免由此引起的法律纠纷,我们则采取‘不开放’政策。”
郑忠源认为妨碍国内企业开放源码的问题在于,涉及相关联的厂商知识产权,以及市场竞争问题,再者就是成本问题。据了解,现在国内的 Linux 企业大都不赢利。
但让本刊记者不解的是,国内软件企业掌握的 Linux 源码大部分免费取自于 Linux 社区,所谓的 Linux 操作系统也只是在此基础上的修改和创新。而按照自由软件的 GNU 原则,自由软件允许任何用户自由拷贝、修改、和销售,对源码的任何修改必须向任何用户公开。而 GNU 原则也决定了所有人对自由软件的权利和义务——所有人可以自由地占有自由软件,所有开发人员为自由软件做出的成果必须与他人共享。
“我们的开源运动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只进不出’,它又重新陷入封闭的商业软件体系之中。”袁萌如是告诉《IT 时代周刊》。曾先后两次参加 OSS 统一东北亚标准会议的赛迪集团高级工程师胡万进博士对此颇有同感,他认为国内的 Linux 操作系统在开源方面确实对国际开源社区贡献不足。
然而,国产操作系统只是在 Linux 内核基础上进行的外层应用的开发,真正能够称得上自己知识产权的东西少之又少。或许正是基于此,中国的 Linux 技术在封闭中与外界没有交流,而在世界 Linux 技术格局显得无足轻重。中国 Linux 的现状是,在整个国际开源社区中仅有 3 个中国人对 Linux 有贡献,而他们全都在美国。
中国 Linux 的死穴
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Linux 操作系统和相关的软硬件开发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加大。据 IDG 统计,2003 年中国 Linux 市场容量已达到 3.6 亿元,市场份额也从 2002 年的 2.8% 上升到 3.2%。
市场在进一步扩大,但中国的 Linux 产业依然摆脱不了开源运动涉及的法律问题,尤其是知识产权问题。其实,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当前 Linux 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法律风险。业界有专家的看法是:开放源码不是没有版权,而是其版权属于 Linux 国际开源社区。
早在 2003 年 9 月,欧盟部长级会议已经通过了承认软件专利的议案。专利问题不仅限于商业软件,还存在于开放源码。所以,袁萌认为,“我们经常提到‘自有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其实这些提法本身就值得研究。”
中国政府投资的 Linux 操作系统最终形成了几个相互各不兼容的产品。而且,政府还要用政府采购的办法进行财政补贴,“重复开发”和产品的兼容性影响了中国“开源运动”的发展。
但在谈及正在拟议中的 Linux 东亚标准时,袁萌认为,Linux 是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作为软件产业的基石,国际开源社区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企业、或者个人,国家不能用立法的形式对此加以干涉。
在采访中,袁萌还告诉本刊记者,信产部建立了国家公共开发平台实验室,主要为解决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信息共享和新传播问题。这个实验室的建立,说白了就是为了开放 Linux 源代码做准备。
信产部建立国家公共开发平台实验室,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运用政府力量,整合国内 Linux 厂商的开发资源,促进国内厂商和“开源社区”共同研究、开发、吸引更多的人使用这一实验室的资源。政府也希望通过这一平台,促进国内厂商真正地开放源代码。国家公共开发平台,对外采取会员制为企业提供可定制的个性化服务,使 Linux 产业的发展获得技术支持。
胡万进博士也告诉本刊记者,中国整个 Linux 产业去年收入只有 6600 万元,整个产业“盘子”非常小,目前阶段不会有多少利益可图,开放源码的意义在于把盘子做大做强。
另据记者掌握的国家公共开发平台实验室的有关文件显示,成立的目的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解决国内不同厂商的兼容性问题;解决外设和 Linux 操作系统的接口问题;解决 Linux 的中文环境问题;解决桌面系统的商业化问题;解决 Linux 开发环境,降低 Linux 的开发难度;组织力量进入国际 Linux 核心社区;全面考虑 Linux 的安全问题。
打破封闭怪圈
开源技术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对传统的软件价值观念、行销、传播、方式产生了震动和冲击。Linux 是自由的,但是 Linux 的应用和服务是有价值的,不是靠产品赚钱,而是靠增值开发、继承和支持服务来赚钱。
自由软件游戏规则变了,同样自由软件的开发规则也应该转变,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正如袁萌所说,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开放源代码。在知识传播上,让整个产业“共享”,而不是个别的企业“垄断”。
“开放源代码”将让整个 Linux 产业的厂商资源共享,把更好的资源应用于解决开发方面的问题上。让那些富有创造性的程序员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开发软件,不同技术可以同时存在、相互间促进发展。多种技术产品的存在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近年来,学术界一再强调中国要引进 Linux,一定要“原汁原味儿”地引进 Linux 技术,要坚定不移地开放源代码,让中国人的创造坚决地回馈给国际开源社区。而作为中国 Linux 学术带头人的袁萌当初去职中科红旗总工程师的原因则是“不满某些公司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用制作商业软件的思路去做 Linux。”
技术、GPL、社区和厂商结合在一起,组成 Linux 生命力之源。中国所有的开放源码产品,完全仰赖于世界开放源码社区的核心贡献。中国 Linux 社区的规模与素质,还远远跟不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更未能对世界作出贡献。只有一个壮大的世界性的开放源码社区才能够带来人才、产品创意与繁荣。
没有厂商的积极参与和支持,Linux 社区不可能健康茁壮成长,他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厂商必须纠正采用“版权软件”思维来从事开放源码软件产品的错误。
据说,袁萌教授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极有可能出现 GPL 缩小为只限北美地区使用的情况。若果真如此,这或许跟国内 Linux 厂商在利用了国外开放源码运动的成果以及外国 Linux 厂商开放的源代码以后,封闭了自己所做的改动与改进、拒不开放源代码有一定的关系。
“当前中国 Linux 运动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B2C’——‘回归社区’( Back to Community ),社区就是一切,基于开放源码的特点,厂商单打独斗根本没有办法形成竞争力。社区,就是包括爱好者、教育、科研、团体、厂商和代表民众利益的政府在内的一个整体。”袁萌教授为陷入困境中的 Linux 开出如此药方。他说:“中国的 Linux 厂商绝不能够再继续这种违法的、缺乏行业道德的、自私自利的、短视的、‘只取不予’的行为。否则,必然被世界 Linux 社区所唾弃。”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