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柔性软件开发是指软件开发过程应在需求工程的牵引下,首先建立系统的顶层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拟、分析和调整。次之,将顶层模型自顶向下地进行分解,建立该系统各个子系统的模型,对这些子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和调整。然后将子模型的模拟结果,逐次代入上层,再对该上层模型进一步进行模拟、分析和调整,如有不适,则进行修改。因此整个建模过程是一个"自顶向下建模,由底向上修改"的反复迭代的过程。简言之,柔性软件开发过程是一个在需求牵引下,自顶向下分层细化地建模,然后按照"T型技术",通过对模型的虚拟执行,由底向上地逐层上移修改,直至各层的模拟结果都满足需求为止。
代码的生成建立在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对需求修改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实施能够反馈修改的"闭环开发"。即不仅能支持从模型到代码的自动生成,将新的模型转换为代码,还能支持从代码到模型的逆向变换,将原有的代码转化成模型,进行再次分析、修改和调整以及新一轮的开发,从而为增量式开发提供支持。这样不仅能做到分阶段提交产品,也提高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新的需求。
(2) UML支持环境的基本需求
根据上述理论以及我们十五年来研制与开发集成化软件工程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一个完善的集成化过程工程环境在功能上应满足以下基本需求:
·应能支持开发完备的过程模型(即应能从过程、资源、机构、行为和信息等五个侧面来描述企事业过程)与系统模型(即应能从过程、行为、信息和结构等四个侧面来描述一个系统)。
·在这个环境支持下建立的模型应是一个可执行的过程(系统)模型,即应能支持模型的虚拟执行(模拟)和实际运作,从而可在不同的层次上对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
·过程(系统)模型应采用可视化的图符与正文描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其可视化模型图的结构应能客观、自然地反映出企事业各部门间的通信和同步关系。
·应能支持建模人员或管理人员按照企事业(系统)内外部的约束条件对模型的执行进行灵活的控制,从而实现开发过程与管理过程的交叉。
·应能支持从模型自动生成可在Inte.net上运行且支持多平台共享与多数据库存取的应用系统,从而实现对第三代过程工程自动化的有力支持。
·还应能支持对各类构件库的灵活管理,支持基于构件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过程构件、需求描述、系统结构与软件构件的复用和组装。
UML集成化支持环境应对集成化过程工程环境和集成化系统工程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方面在功能与接口上三者必须无缝连接,另一方面在风格上三者必须协调一致。在分工上,过程工程环境的目标是优化过程,系统工程环境的目标是自动产生优化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UML支持环境的目标是为建成柔性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