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物理实验吗?
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对这种“实验”嗤之以鼻。这样做除了应付一下教育部一点价值都没有。
科学研究是要探索未知的世界,并没有一个先知可以断言某件事情,而我们不经证实就奉为真理。出发点不同,行为的效果便大相径庭。要探索未知的世界,除了试验既定的路线外,还须广历不同的路线,获得大量的信息来了解世界的真相;反之仅仅是重复的话,只需要走固定的步骤,如果结果不同还要想方设法为预期结果辩护,实在是南辕北辙。
有人会问,科学家重复同行的实验又作何论?那时实验结论尚未成为公论,需要重复已有实验,并辅以新的实验来证实怀疑;也有挑战现有理论,改变条件试图证明新的理论。这些都是为了探索证实未知的世界,出发点大不一样。
那么,软件测试是为了探索世界还是重复检验呢?
有人认为,程序员写的代码,设计目的是明确的,所用技术是清晰的。只要有领域内的专家,所有软件行为都是可预期的,软件测试就是例行公事再确认一下。
早期的计算机工作者的确是这样的,他们都是领域内的专家,根据代码能够准确指出程序的行为。如果说他们是上帝,程序就是他们完美的伊甸园,什么都在计划之内。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软件团队里面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专家,也不是所有领域都有专家。除了火箭控制之类要求高可靠性的系统,大多数的软件都是由非专家编写出来的。所以程序员不一定知道哪里有死锁和饿死,不一定知道哪里有资源泄漏,不一定知道哪里有兼容性问题。他们可能还是上帝,只是做出来的不再是伊甸园了。以今天软件系统的复杂度而言,每个团队都维护一大堆上帝成本太高。
因此,程序员很多对他们作品的假设,未经证实之前不一定正确:
“这个列表会列出所有结果” -- 没有或者很多结果的时候呢?
“这个列表不会有重复的对象” -- 删除A之后添加A,且异步的删除失败的时候呢?
“这个列表的输出不会错的“ -- 多个数据源同时对其输入大量的数据呢?
这个结论会导致软件测试的一个可怕悖论:测试用例不少是来自程序员的假设,不正确的假设使得这些用例可能是不正确或无意义的。
这正是很多测试书籍介绍的边界、性能、压力、可扩展和安全测试的由来:正是需要检验那些假设的真实性。
但是事情还没完。
测试员也不是上帝,他们做出来的也不是伊甸园。
如果程序员的产出是代码和bug修复,测试员的产出就是测试用例和bug报告。
我们刚才忽略了bug报告。
bug报告有两个最重要的部分,重现步骤和错误细节。而其中出现的不正确的假设和推理主要有三种:
延伸阅读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