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发现,这些欺诈公司大多是专门注册用来诈骗的,他们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热门且低价的消费电子产品,以此吸引消费者,并以相对不安全的付款方式进行交易。
另外,很多有着类似受骗经历的国际买家也会在网上发帖。国外至少有两家供国际客户张贴被骗信息的网站,其中一家名为Alibaba Fraud Victim Database(阿里巴巴诈骗受害者信息库)的网站,创建者信息不明,但数据库至今已收集到101名受害人,受骗金额至少11.6万美元,创建者呼吁更多的受害人加入,以期达成集体法律诉讼,并讨回损失。
而在阿里巴巴网站的论坛上,同样能找到不少来自海外的投诉信息。
冰冻三尺
事实上,欺诈事件早有苗头。
2008年7月23日,马云发出题为《冬天的使命》的内部邮件,号召全体阿里人准备过冬。因为他认为全球经济即将进入非常困难的时期,并且预计这个“冬天”将异常漫长。事实证明,马云的预测非常准确。当年,阿里巴巴整体业绩看上去了无生气,B2B业务的模式也开始遭受挑战。
2007年11月6日上市当天,阿里巴巴B2B开盘价30港元、收盘价39.5港元。2008年7月23日,阿里巴巴股价收报9.81港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对其增长潜力的不乐观看法。一位美国投行业人士不客气地指出,阿里巴巴B2B业务在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而增长的压力却永远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金牌供应商”欺诈事件开始萌生。
根据阿里巴巴分析师会议透露的情况来看,2009年下半年,阿里巴巴开始接到对“中国金牌供应商”的投诉,且投诉不断增多,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而阿里巴巴管理层也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关闭涉嫌欺诈的账号,并在内部开始进行处罚,处理内外勾结的事。
今年1月,阿里巴巴董事会成员被告知买家投诉率有很高的增长。至此,阿里巴巴管理层才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知情人士向本刊表示,进入1月底之后,阿里巴巴董事会做出反应,成立调查小组彻查“欺诈门”。调查小组由公司内审团组成,牵头人即是独立董事关明生。春节期间这项调查一直在进行,大年初一都未曾中断。
一个月后,真相被揭露:2009年有1219家(占比1.1%)涉嫌欺诈,2010年有1107家(占比0.8%)涉嫌欺诈。阿里巴巴内部约有100人受到牵连,包括主管和一般销售人员,占阿里巴巴销售团队的2%。
内部人员“反水”
让马云感到震惊和愤怒的,远不止是“两千大盗”的欺诈行为。在网上可以查到的投诉中,无论是不发货还是发假货,几乎所有买家都是通过没有第三方担保的方式进行的支付。最常用的就是西联汇款,这是一种在全球遍布网点的特快汇款,类似于国内的银行汇款。一旦对方违约,交易无从保障。
记者了解到,阿里巴巴不同于它的兄弟公司淘宝,并没有一个类似于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担保平台。对于国际买家来说,剩下的信任感就来自阿里巴巴为这些公司打上的认证标签“中国金牌供应商”了。
显然,骗子公司必须借助内部员工的合谋,才有可能躲避严格的认证程序。阿里巴巴调查小组发现这是有体系、有组织的欺诈行为:诈骗企业买了几个“中国金牌供应商”的会员资格,用假的生意执照,骗过AV认证;然后用低价、小批量诱惑海外买家下单、付款,收到货款后并不发货。
而阿里巴巴销售团队则默许,甚至参与协助这些骗子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换句话说,这件事的严重性在于“内外勾结”。如果阿里巴巴只是一个平台,严格审查供应商的资格,那么供应商的诈骗行为阿里巴巴本身并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如果阿里巴巴内部人员主动参与了事件,性质就变得不同了。
阿里巴巴的公告称,近100名销售人员及部分主管和销售经理,需要对其故意或疏忽地容许骗子规避本公司的认证措施以及在国际交易市场上有组织地进行诈骗的商户店铺负直接责任。
据一位曾经的阿里巴巴销售代表透露,进入阿里巴巴做销售前期投入是很大的,工资的底薪很低,通常在800~1000元,签不到单每个月都要自己倒贴钱。
压力与诱惑共存,加之管理漏洞,种种原因,使得销售人员开始走歪门邪道去创造靓丽业绩。走私单、拿黑钱成为可能,甚至出现马云自揭家丑所言的诈骗同谋——阿里巴巴100多名销售人员为骗子公司制造便利条件,成为骗子公司的同谋。
高管引咎辞职足够引人关注,但是因为类似情况员工被开除并不是首发。据阿里巴巴一名员工透露,2010年下半年,另一家子公司淘宝网的两名中层被客户举报,违规间接拥有第三方电子商务类服务公司的股权,两人即刻被辞退并没收所有期权股票。
在距今更早的2002年,有会员要求签单后给回扣,高管经过整整一天的会议决定:“不可以。”并在当年底开除了两名业绩排名最前的销售人员,尽管两人完成了高达六成的业务量。当时,阿里巴巴此举为其口碑和公关加分不少。
而马云也曾经说过:“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利益而改变自己,我们更不会因为压力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我们将会面对任何挑战,宁可关掉自己的公司,也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由此可见,对欺诈深恶痛绝的马云壮士断腕并不偶然。
斩将之后
回顾整个事件,作为中国B2B业务元老的阿里巴巴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与矛盾点引人深思。
阿里巴巴在对外的说法当中,一直在强调2009年1.1%和2010年0.8%的比例是“非常小”的数字。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公关总监陶然(微博)也在微博中表示,这次0.8%欺诈账户的事,比例很小。但换个角度看,有1000多家诈骗公司在这个平台上,这还是个小数字吗?国外买家不像中国买家的容忍度那么高,一两次的欺诈可能就会让他们失去对这个平台的信任,阿里巴巴的国际影响力也将大打折扣。
阿里巴巴一直宣扬诚信,但用什么样的制度体系才能够保证诚信?阿里巴巴在2010年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推出深度认证服务,但这并没有阻击不合格的供应商入驻。用一贯的宣扬和一次地震式的高管斩立决,并不能够为诚信提供任何保证,阿里巴巴缺的是有效的保障体系与认证制度。
马云曾强调,在B2B领域,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诚信。国内在线支付系统的不发达、邮政网络的滞后、诚信环境的缺位,使得安全支付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马云亦清楚此中深意,在严肃处理涉嫌其中的供应商和员工之余,他还作出赔偿170万美元的承诺,同时阿里巴巴与天祥集团展开合作,推出对供应商进行最大限度资质认证的第三方认证服务。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诚信仅是一方面,制约阿里巴巴B2B模式发展的,还有许多重要因素,不能让诚信掩盖了这些——从去年10月阿里系高管出现的一轮辞职,到这一轮高管的斩立决,方向感不甚明确的阿里巴巴并未能输出阿里真正的价值观,只是展现出良好的媒体维护氛围和企业危机管理的有序调度。
现如今,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增长乏力已是众所周知,从股价看,自从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来,阿里巴巴的市值最多时缩水超过60%,目前虽然有所反弹,但缩水幅度仍接近一半。电子商务领域观察家认为,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市场导向不明确。
目前,各个企业都开始做细分领域,市场的细化受到更多的欢迎。而与阿里巴巴B2B业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除了电子商务同类平台外,就是这些细分的专业的行业平台或垂直平台。他们不仅能够进行相互的买卖交易,为客户提供新闻资讯、市场动态、供求状况,同时还能够提供产品使用说明、注意事项、客户反映甚至是该产品相关链条上的信息和论坛。对于有着上下游复杂渠道关系的传统行业来说,垂直的专业平台更胜一筹。而且所有企业还可以免费分享这些信息。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