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求和需求变更的理解
软件需求是整个软件项目的最关键的一个输入,和传统的生产企业相比较,软件的需求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变化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它不像生产汽车、电脑等硬件的需求,是有形的、客观的、可描述的、可检测的。软件需求是软件项目最难把握的问题,同时又是关系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需求分析和需求变更的处理十分重要。
软件需求变更会给项目带来巨大的风险,会导致项目的成本费用增加、开发周期延长、产品质量下降及团队工作效率下降等不良后果,因而需求变更在软件开发项目中应该尽量避免。然而由于政府对特定软件的相关要求、用户部门市场战略的调整、工业界的发展等因素都可能带来需求的变更,而这些因素往往不可避免。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如果只有一条真理的话,那一定是:需求的变化是永恒的,需求不可能是完备的。因而,对于需求变更应该正确的对待,尽量将其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减少需求变更
正如前文所说,需求变更往往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是项目负责人员花费了大量的气力避免需求变更,可最后需求变更总是会出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项目开发人员不应该做这方面的工作,项目开发人员对于需求变更的正确态度应该和软件测试的态度一样,在需求并更发生之前尽量减少需求变更,以将需求变更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项目开发人员切忌在项目设计之前试图消除需求变更,这样做往往费力不讨好。
相比于需求开发人员而言,客户可能对需求变更认识不足,认为他们出钱,程序员或软件开发公司就要为它服务,因此客户对需求变更往往将需求变更视为儿戏,随个人喜好随意变更需求。因此,在需求人员同用户代表或用户部门主管人员接触时,就应该向他们挑明态度,和他们协商好,特别是应该让他们清楚软件的定价应该与软件的功能相关,以及需求随意变更所带来的风险的承担者应该由客户和项目开发者共同承担。通过这样做,让客户在需求分析之前就尽量对他们所需要的功能有个整体的了解和确定的思路,而不是等到程序员开始编码了,才提出以前原本在需求分析时就可以提出的需求。
让客户明白减少需求变更的重要性后,需求分析人员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同客户交流,帮助他们明确他们的需求。需求分析人员和客户的关系不应该仅仅是记录人员和需求提供者,他们的关系应该更多的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虽然需求分析人员和客户存在着服务商和顾客的关系,但是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开发出适合客户需求的软件,因此需求分析人员除了记录客户提出的需求以外,还应和用户讨论,提出一些建议,使用合适的工具帮助客户提出需求。在需求分析时,尽量多的召集需求研讨会,邀请开发人员和客户共同协商探讨,在研讨会上允许任意的提出需求,并将这些需求整理成档后由客户代表和需求分析人员共同商议可选的功能,这样能够尽量使得需求完备。在需求开发时,开发人员采用原型的方法启发客户思考功能需求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虽然需求不可能是完备的,但是在项目开始设计时尽量使得需求完备还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
规范文档
需求文档作为客户和开发人员的接口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求文档应该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书写,而且应该具备完整性、一致性、基线控制、历史记录等特性。文档书写完毕以后应该交给客户审阅,在客户满意的基础上确定基线。一个完整规范的需求文档不仅能够有助于设计人员和编码人员完成项目开发,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可以供软件需求变更时参考。
需求变更发生后,也应该生成相应的文档,并且这些文档的书写也应该采用规范的形式书写。需求变更文档也应该包含基线以供下一次修改参考,还应包含历史记录以供开发人员和客户清楚当前的文档内容的新旧以及历史文档的情况,以备以后查看。
设计良好的体系结构
开发软件就如同建造一座房屋,软件体系结构则如同建房屋时的规划。两层高的家庭住宅和几十层高的商业大厦建造时的规划必然不同,同样,大型软件和小软件采用的体系结构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的体系结构对于项目的成败也是十分关键的。
体系结构的建立一般位于需求分析结束之后,软件设计之前。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是从结构的角度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构件,安排构件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约束,形成一个系统框架以满足用户需求。在设计软件体系结构时,不仅应该想到如何完成满足现在已经提出的用户需求,同时也应适当地考虑到需求的变更。
采用有弹性和可扩展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需求变更引起的风险和维护代价,能够在项目范围未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很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体系结构的灵活和可扩展性设计使得开发者可以在这种体系结构上面进行各个功能层的组合和分离,也可以将各个功能层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服务器上共同提供服务,因而能够快速的对需求变更作出响应,并且对已经开发好的系统产生尽可能少的影响。
体系结构的设计除了考虑到体系结构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外,还应尽量采用松散耦合的结构,使得结构中的各个构件之间的关联程度尽可能的少,这样就能在需求发生变更时一个构件的变化对另一个构件产生尽可能少的影响。
现有的软件体系结构很多,包括管道-过滤器结构、B/S结构(含C/S结构)、解释器/虚拟机结构、黑板系统以及基于中间件技术的体系结构。在设计体系结构时,首先应该选出适合项目需求的系统结构,然后在从中挑选出那些扩展性比较好,构件之间耦合性比较小的体系结构。基于中间件技术的体系结构就是扩展性比较好的体系结构。采用中间件技术,中间件作为用户界面和操作系统以及网络的连接点,向上为用户提供服务,向下屏蔽操作系统和网络的细节。这种分层的思想能够很好的适应操作系统和网络的变化,可扩展性十分的好。同时,可以在中间件中给出容易改变的接口或是为系统将来改变预留接口来实现功能上的需求变更。当然可扩展性比较好的体系结构远不止基于中间件技术的体系结构这一种,具体的选择和运用应该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考虑。
采用面向对象思想
需求是不稳定的,因而没有不变的需求,然而需求之中却有稳定的东西,这就是对象。世界都是由对象组成的,而对象都是持久的,例如动物、植物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虽然对象也在变化,动物、植物也在不断的进化。但对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存在,动植物的存在时间肯定比任何一家企业长久。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的精髓就是从企业的不稳定需求中分析出企业的稳定对象,以企业对象为基础来组织需求、构架系统。这样得出的系统就会比传统的系统要稳定得多,因为企业的模式一旦变化,只需要将稳定的企业对象重新组织就行了。
面向对象(OO)技术的三大特征保证了采用OO技术可以建立易于改变和加强可重用性的软件系统。封装可以把问题影响的范围缩小,外部的变化要求对系统的影响可以限定到某个类层次或某些类层次中,从而改变系统的一部分相对简单;继承可以使改变基于原有技术基础,很大程度上减少重复开发工作;多态的应用可以使开发和设计人员在相对统一的接口下更改系统的实现细节,从而改变系统的行为。
显然,OO技术是一种增强软件可维护性、健壮性以及保持设计稳定性的一种分析和设计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对需求变更进行反应,并可相对减少需求变更需要的成本。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该尽量的采用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系统和开发系统。
需求变更控制
正如前文所言,需求变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那么当需求变更发生后项目开发人员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般来讲,需求的变更通常意味着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减少相对很少,而且处理也比较容易。当客户提出新需求的时候,项目开发人员应该分析这些新需求对项目现阶段带来的风险,得出双方实现变更需求的需要的成本,包括时间、人力、资源等等方面,再与客户商讨是否有必要进行变更和如何在最小代价下实现变更。
当客户确实希望进行需求变更时,可以让开发人员开发一个快速原型,让用户体验一下,以确保客户确确实实的希望添加这些需求。在客户和项目开发人员共同确定了需求变更后,项目开发人员应该与客户签订一份新的合同。
当客户提出需求变更并且签订了合同后或是开发人员根据市场和国家政策作出的需求变更得到确证后,项目开发人员应该决定何时实施这些变更。对于那些对系统影响不大和一些优先权十分高的需求变更可以立即在项目中实施,而对于那些对于整个系统现阶段的开发影响很大,而且又不是十分紧急的需求可以放在下一个版本中进行。无论是立即实施还是放在下一个版本中,都应该给新的需求一个充足的开发和测试时间,保证产品质量。
结论
在面对需求变更时,除了通过减少需求变更和规范文档,从分析和设计的角度通过采用合理的分析和设计方法适应需求变更以外,还应该改变我们设计的意识和对需求变更的理解,做好对需求变更的控制和管理,做到对需求变更的灵活应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维护代价和提高用户满意度。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