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测试技术
  • 软件测试博客
  • 软件测试视频
  • 开源软件测试技术
  • 软件测试论坛
  • 软件测试沙龙
  • 软件测试资料下载
  • 软件测试杂志
  • 软件测试人才招聘
    暂时没有公告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详述3.5GHz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下)

发布: 2007-6-23 15:23 | 作者:   | 来源:   | 查看: 12次 | 进入软件测试论坛讨论

领测软件测试网

   
  上期,我们《详述3.5GHz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上)》讲了3.5GHz宽带无线接入的系统配置、频段选择、提供的业务、用户信息安全保证,3.5GHz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下面我们接着谈谈3.5GHz宽带无线接入的地位以及中国3.5G无线设备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的问题。
  

  六、3.5GHz宽带无线接入的地位
  由于3.5 GHz 频率资源的有限性,要想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作用,中标的大部分公司都把自己的目标市场定位于接入需求为256K~10 Mbps 的用户,以中小型企业等集团用户、写字楼和高科技园区、网吧等为主要的用户群体。
  
  这一市场群体定位并没有错,但是更主要的是,3.5 GHz 的基本定位是在新兴市场,也就是其他宽带接入手段还没有覆盖的地方,这一点在应用成功的海外市场已经得到验证。全球第一大3.5 GHz 系统供应商奥维通中国区首代伍圣安说,“3.5 GHz 的成功运营是在墨西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实现的,这些国家还没有十分完善的光纤接入网络。”
  
  事实上国内几个3.5 GHz 实施顺利的运营商也完全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电信与网通都是非常有计划地在自己的接入网络达不到的城市来竞争3.5 GHz 频率,他们所针对的市场一是快速地在对方领域内利用3.5 GHz 提供中小企业的接入,再就是开拓新兴市场比如话吧、网吧的接入。中国移动则利用3.5 GHz 辅佐WLAN,以快速地覆盖市场,联通更是在“宝视通”业务中大量使用了3.5 GHz 进行网络连接。
  
  起填空作用的3.5 GHz 接入无法占领接入市场的主流,相应投资规模也无法与其他宽带系统投资相比。在去年最大的3.5 GHz 运营商中电华通按兵不动的情况下,这一年的3.5 GHz 系统投资只有2亿人民币,按照这一比例,今年扩招的300个城市3.5 GHz 投资将达到20亿元以上。这一市场规模虽然还能够养活目前的四家主要3.5 GHz 系统厂商,但是与仅ADSL就上百亿的投资相比相形见绌。
  
  事实上,通过这几年的运营,无线电管理局已经意识到3.5 GHz 必须交由电信运营商来运营,但其作用也仅仅是作为补充手段。
  
  2004年中标的基本上都是大型基础电信运营商,对于他们而言,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并不是自己的关键性业务,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往往把该系统作为自己开展业务的一种补充手段,作为增值业务进行发展,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拓展自己的其他业务,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接入手段。
  
  七、3.5GHz宽带无线接入在中国的招标概况
  3.5GHz无线接入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招标解决了频率使用问题,同时3.5GHz系统凭借其在传输距离、接入带宽、抗雨衰以及价格方面的优势,在2001年和2003年的两次招标中,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和应用规模。2004开始的第三期招标将使3.5GHz系统在中国的应用更加深入。
  
  2001年,我国首次采用评选招标的方式,在南京、厦门、青岛、武汉、重庆5个城市进行了3.5 GHz 地面固定无线接入系统频率使用权的分配试点工作,将3.5 GHz 频段2×30 MHz 频带资源通过评选招标方式给各个运营商进行分配。一期工程中标运营商的主体是新兴运营商,原希望通过新兴运营商走出一条固定无线接入业务运营的新路,但是实际运营过程中,一期中标新兴运营商的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
  
  2002年,为了适应我国电信市场发展需要,信息产业部决定在第一批五个城市试点招标的基础上,继续推进3.5 GHz 频段地面固定无线接入系统频率使用权的试点招标工作,试点范围由第一批的5个城市扩大到了北京、杭州、天津、石家庄、太原等32个城市。二期总结一期的实际建设和运营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大多数传统运营商已经进行一些实验网的建设运营,积累了一定的运营经验,所以在3.5G二期招标时,部分新兴运营商选择了退出,而传统电信运营商纷纷进入这一市场。二期中标城市最多的中国联通的运营思路是,将3.5 GHz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基站通过SNI接口与联通当地的城域骨干传输网相连,并实现与联通IP视讯网、VoIP网、193长途网、ATM/FR网、互联网和移动网等各大业务骨干网在当地节点的连接,3.5 GHz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终端站(远端站)通过UNI接口接入用户设备或者和用户驻地网连接,向用户提供视讯、话音、互联网、专线、VPN等业务。二期中国铁通获得兰州等五个城市的3.5 GHz 频率使用权,并获准经营相应的电信业务。为更好地运用3.5 GHz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2002年7月,甘肃铁通就报经甘肃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同意,与设备厂家共同组建了3.5 GHz 无线接入兰州试验局,接入用户定位为话吧、网吧和小集团用户。
  
  2004年的第三期招标延续二期的基本态势,仍是传统运营商处在主导地位。
  
  2004年3月初,信息产业部正式发布了全国第三批3.5 GHz 地面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使用频率招标工作启动的消息,并邀集了国内九家运营商进行投标。本次招标范围覆盖27个省、自治区行政区域的300余个城市,相比第一批的5个城市和第二批的32个城市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三批招标的城市与前两期并不重复,特点是将深入中国内地各省份的二级城市,这些地区相比前两期的城市网络基础设备薄弱,缺少城市骨干网、有线网络覆盖面积小。
  
  4月14日,我国3.5GHz频段地面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使用频率(第三批)中标结果在北京发布,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五大运营商分别获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7个省(区)的3.5GHz频段2×30MHz频率使用权,并将获准经营相应电信业务。专家预言,我国3.5G无线接入建设将从此进入高潮。
  
  当前,3.5G地面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在我国已经迅速铺开,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它将有力地带动我国包括LMDS等在内的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将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和服务。
  
  八、中国3.5G无线设备市场竞争格局
  3.5GHz固定无线接入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都在积极寻找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盈利模式。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无论对于设备供应商还是对于网络运营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中国3.5G无线设备市场竞争格局如下:
  
  1.无线核心技术主要来自国外专业的厂商,同国内厂商的合作共同推动市场发展
  
  国外的固定无线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是领先于中国厂商的,在固定无线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以市场换技术”的市场发展策略又一次得到了体现。中国的通信厂商在固定无线通信领域的技术和生产基础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即便是已经成长起来的像中兴、华为这样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在无线通信方面的技术积累也不够,无法和国外的专业厂商相抗衡。所以国内的通信制造企业在发展固定无线技术的开始阶段,采用的是OEM国外的无线技术厂商联合的方式,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
  
  基本上所有的国外设备厂商全部都是选择OEM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而最主要的设备销售、实施集成、售后服务则全部都由OEM厂商完成。国外的无线厂商采用这种合作的策略,也是尽快进入中国的一种方法,同时在技术服务和支持等方面也可以得到本地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合作双方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2.本土设备厂商的快速成长不容忽视
  
  中国的固定无线市场的真正启动是2001年开始的,此前一些国外的无线厂商和中国运营商也开展了一些无线接入试验网建设工作。
  
  虽然在目前的无线接入设备市场中,基本上是国外的技术和厂商,但中国本土设备厂商的快速崛起也不容忽视,中兴通讯就是国内拥有无线技术研发的重要厂商,在市场初期中兴采取和国外无线厂商联合的策略,很快在无线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进展,目前中兴已经可以提供自有技术的无线产品,成为无线设备市场上重要的一家国内厂商,中兴的市场竞争能力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许多国外厂商也纷纷将中兴通讯列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
  
  3.各无线技术厂商的无线技术方案呈现多样性
  
  目前因为整个固定无线接入市场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从厂商到运营商都没有去进行一个整体上的市场标准制定,这也导致市场中的技术方向呈现多样性。ATM、IP、电路、IP+电路等技术均有厂商在做。这也使得整个技术市场显的有些混乱,在产品设备的价格上,因为厂商间的产品技术差异性很大,所以价格的可比性不强。
  
  中国的无线接入技术发展前景广阔,呈现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无线的业务应用与服务模式是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网络运营商在无线网络建设中应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选择;无线技术和产品的提供者需要不断拓展技术的应用领域,并不断开发新的业务应用。目前无线接入系统对于运营商来说,还没有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模式,无线设备厂商应随时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对运营商的网络情况和业务需求有相当的了解,对自己的产品应用方向有所规划。这就要求设备厂商在产品的推广时必须有相当的灵活性,能够针对运营商业务发展需求来进行快速的调整。同时积极寻求合作模式是实现多赢局面的有效手段。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


关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 领测软件测试网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 2003-2010 TestAge(领测软件测试网)|领测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北京理工科技大厦1402室 京ICP备10010545号-5
技术支持和业务联系:info@testage.com.cn 电话:010-51297073

软件测试 | 领测国际ISTQBISTQB官网TMMiTMMi认证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领测软件测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