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可行:就是充分考虑ROI和执行条件。可行性一方面指操作上易于实现,流程所需的能力和资源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指执行的成本符合最优化管理原则,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预期的过程控制效果。阅读过一些体系文件,也听过一些讨论,发现有些文件定义得非常好,理论上论证充分,完全符合CMMI模型要求,但实际执行时成本太高,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体系文件中,为了满足GP2.1的要求,方针政策定义得很超前,要怎么样管理规范,要怎么样。因此,在过程改进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成本投入和可行性问题,如果为了过程改进而改进,则是舍本逐末,偏离了过程改进的本质目的。曾见过一家企业的做法,一份过程实施的裁剪表需要包括PM、QA、EPG和部门经理四种角色进行审批方能视为符合流程规定。从一定程度上看,似乎这样的控制手段可以保证裁剪表完全符合要求,但其执行成本明显过高,管理上冗余成本很高,容易走向官僚主义。在一般的投资行为中,我们总是希望投1块钱收获2块钱或更多,在过程改进中,一样要考虑ROI。就像风险管理中,如果缓解成本大于损失成本,我们根本不应该执行该缓解措施。一样的道理,如果一个流程执行成本高于收益,企业投入成本执行该流程就是负收益,因此,管理上需要一个度,不是控制手段愈多,流程愈规范就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