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BA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
另外,随着基于网络的业务不断增多,传统的客户/服务器(C/S)模式的分布式应用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在运行效率、系统网络安全性和系统升级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分布式计算环境(DCE,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中不同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互联,增强网络间软件的互操作性,解决传统分布式计算模式中的不足等问题,对象管理组织(OMG)提出了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以增强软件系统间的互操作能力,使构造灵活的分布式应用系统成为可能。 正是基于面向对象技术
CORBA的发展历程
1. 对象管理组织(OMG)简介
OMG成立于1989年,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集中致力于开发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在商业上具有可行性并且独立于厂商的软件互联规范,推广面向对象模型技术,增强软件的可移植性(Portability)、可重用性(Reusability)和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该组织成立之初,成员包括Unisys、Sun、Cannon、Hewlett-Packard、Philips等在业界享有声誉的软硬件厂商,目前该组织拥有800多家成员。
2. CORBA主要版本的发展历程
● 1990年11月,OMG发表《对象管理体系指南》,初步阐明了CORBA的思想;
● 1991年10月,OMG推出1.0版,其中定义了接口定义语言(IDL)、对象管理模型以及基于动态请求的API和接口仓库等内容;
● 1991年12月,OMG推出了CORBA 1.1版,在澄清了1.0版中存在的二义性的基础上,引入了对象适配器的概念; ● 1996年8月,OMG基于以前的升级版本,完成了2.0版的开发,该版本中重要的内容是对象请求代理间协议(IIOP,Internet Inter-ORB Protocol)的引入,用以实现不同厂商的ORB真正意义上的互通;
● 1998年9月,OMG发表了CORBA 2.3版,增加了支持CORBA对象的异步实时传输、服务质量规范等内容。目前,宣布支持CORBA 2.3规范的中间件厂商包括Inprise(Borland)、Iona、BEA System等著名的CORBA产品生产商。
CORBA体系结构概述
CORBA规范充分利用了现今软件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应用环境下实现应用软件的集成,使得面向对象的软件在分布、异构环境下实现可重用、可移植和互操作。其特点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 引入中间件(MiddleWare)作为事务代理,完成客户机(Client)向服务对象方(Server)提出的业务请求(引入中间件概念后分布计算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引入中间件后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关系
2. 实现客户与服务对象的完全分开,客户不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实现过程以及具体位置(参见图2所示的CORBA系统体系结构图);
3. 提供软总线机制,使得在任何环境下、采用任何语言开发的软件只要符合接口规范的定义,均能够集成到分布式系统中;
4. CORBA规范软件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实现方法开发应用系统,实现对象内部细节的完整封装,保留对象方法的对外接口定义。
在以上特点中,最突出的是中间件的引入, 在CORBA系统中称为对象请求代理(ORB,Object Request Broker)和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模式。
图2 CORBA系统体系结构图
CORBA的主要应用方向及中间件产品介绍
CORBA规范的推出,重新调整了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关系。客户机可以向服务器提出事务请求,同时也可以为下一个请求充当服务器角色。
由于CORBA系统引入了中间件的概念,即事务代理,由中间件完成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使得服务器对于客户机的位置相对透明,取消了原有分布式计算模型中客户机、服务器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CORBA客户机可以在运行时动态获得服务对象的位置,并且可以对多个服务对象提交事务请求,因此,极大推动了分布计算的发展。
分布计算是指网络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软件相互共享信息资源。这些软件可以位于同一台计算机中,也可以部署在网络节点的任意位置。基于分布式模型的软件系统具有均衡运行系统负载、共享网络资源的技术优势。
另外,CORBA规范约束采用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软件的构造方法,以接口定义语言的形式实现对象内部细节的完整封装,从而降低了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加了软件功能的可重用性。CORBA提供到C/C++、Java、SmallTalk等高级语言的映射,很大程度地减小了对程序设计语言的依赖性,使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共享已有成果。
正是以上特点推动了分布式多层软件体系结构的发展。目前,CORBA技术在银行、电信、保险、电力和电子商务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