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的工具,至关重要。好的工具不但使过程更流畅,也大大减少由于过程的引进而引入的工作量。关于这点其实在前面介绍PROJECT SERVER时已经有介绍。这里只是再作为一个观点再提一下。不过虽然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效率,不过这方面的工具都不便宜。是否引进,何时引进确实对于中小型的软件企业要好好考虑。
在这里列一些工具供大家参考
计划工具:Microsoft Project
项目监督和跟踪:Microsoft Project server 2003,SharePoint
需求管理:Rational RequisitePro, Borland CaliberRM, SYSBASE POWERDESIGN 11
变更管理:Rational ClearQuest
Bug跟踪工具:Rational ClearQuest
配置管理工具:VSS, CVS, Rational Clearcase
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和守纪律的企业文化,是推广过程改进的保证。一个过程,在试点后,是要推广的,在推广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力是必然的保证,这个不用多言。而对于守纪律的企业文化本来我并没有太深的感受,直到有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的印度工程师如何的刻板。我突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国内软件公司长不大的原因了。是的,严格的遵守企业定出的过程,有时是显得有些刻板。但在相当长的其他时期,也正是这种刻板,保证了公司的过程被严格执行。
有人说,什么标准一到中国就变了味了。这虽然不太好听,但你不得不承认,有时我们确实为了省力,为了赶工,确实在破坏公司的过程。毕竟CMM只是软件开发的过程改进的标准,但一个软件项目的成功,并不局限于软件开发。用CMM的模式去改进一些前期项目计划和后期系统实施的过程,将会对组织的软件项目的成功事倍功半。比如说采购管理,实施管理,项目启动的管理。 在这里我想就项目的启动管理着重讨论一下。因为一个一开始就没有处理好的项目,是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的。目前签软件合同,大多数的流程是由销售人员和客户接触,然后售前工程师演示程序。然后在销售人员和售前工程师的一连串的承诺中,客户签合同,软件企业得到30%的销售额作为定金。而后就是软件企业进行系统的开发了。客户只有很少可以在软件开发完成前,了解到系统到底会是什么。然后,就是实施中的对于需求的争论,软件企业修改程序。客户忍受不贴身的流程。在这当中,从项目一开始双方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共识。这对于双方都是一个隐患。软件企业可能由于后期的变更过多,项目失控。客户可能是买了一个只能完成80%需求的系统。可是若采用下列的一种过程,可能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销售人员和客户接触,然后售前工程师演示程序。然后在销售人员和售前工程师的一连串的承诺中,客户签采购意向合同(只是付少部分的意向定金),而后软件企业提交建议书(提出一个概要的解决方案以及初步的成本、时间估计)。客户若对此无异议,就进入下一个阶段-需求分析并为需求分析付费。若不满意建议书,可以直接结束项目。接着,软件企业开始对客户进行需求的详细分析,并同客户确认。若客户确认后,就再签署开发合同。此时软件企业可以比较精确的估计软件的规模、成本、时间。客户也较清晰的了解未来系统的范围、功能。在这种方式下,整个项目实际上被分成两个独立的项目——一个是进行需求分析,另一个是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开发的软件。在这种情况下,在项目的第一部分完成后,就可以把需求作为基线保存,而后就是需求的变更管理。这样客户和软件企业都对系统有个清晰的共识,需求变更自然就减少了,项目也更容易控制,软件在合理的进度下质量也容易提高。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