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改进应用集成一直是IT的优先项目,各个企业投资集成的欲望也十分强烈:根据Forrester的业务技术调查预测,2005年企业在集成方面的支出将稳定增长。EAI在六项基础设施软件建设中的优先级排名为第四名。45%的北美企业打算追加在EAI方面的投资。但欧洲企业只有36%有此打算。不过这两个比例都说明整个市场正处于健康发展中(见图1)。
图1 EAI需求信号
虽然市场对集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相应的产品需求信号却仍不够强烈,主要集成厂商的收入也依然毫无起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肯定存在一些看不见的因素影响着集成市场的走势。现在市场上能够满足集成需求的替代产品很多,这使得企业在集成上的投资变得十分分散。独立的集成厂商不再是市场的全部。
提供替代性集成产品的厂商有:应用平台厂商,软件包厂商,甚至是开源软件。供应方的增加使整个市场竞争加剧,厂商利润摊薄。在2000~2002年间的经济萧条时期,需求疲软也导致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滑。而随着基于标准的集成方法(例如Web Services)出现,以及市场整合的进行,基础设施越来越日用品化,从而进一步导致价格下降。
但竞争和日用品化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衡量市场的标准是否有问题呢?是否遗漏掉重要的集成需求呢?大多数评价市场的标准都是根据以前的EAI制定的,没有考虑到新的以集成为中心的应用需求,而这些新需求正是目前市场的主要动力。这些新需求包括:组合应用,实时商务智能与分析,流程门户,甚至是协同平台上的桌面集成。现在,大部分开发项目需要一定程度的集成,但又不属于集成支出。它们将是未来集成市场的重要动力,因为它们将集成方法同应用平台所支持的标准统一起来。
那些大型应用平台厂商正在建立支持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的平台、工具和应用。例如IBM已成为市场上最大的集成技术厂商,还有微软也通过BizTalk Server从集成市场上获利不少。同样的, SAP也推出NetWeaver成为集成平台厂商。
随之而来的竞争考验着各个解决方案满足新老需求的能力。面对平台厂商的大力促销,整个市场的竞争态势将无情地推动市场的整合。这将迫使大部分独立厂商继续改进提升产品,或是成为应用平台厂商,否则的话就会在整合浪潮中被无情地吞并掉。
1.新的集成需求
随着传统集成方案增长放缓,集成市场逐渐为新需求和新应用推动。虽然传统的集成需求仍然重要,但集成支出的增长将主要来自新需求:
组合应用:越来越多公司使用门户、流程管理工具、客户信息集线器和专业的开发工具来创建组合应用。集成是组合应用的核心,推动流程流动,合并、分析或展示数据,跟踪关键绩效指标,支持跨组织或跨应用的流程。SOA将组合应用同更多的应用功能和数据连接起来。组合应用也比较容易改变,因为它们将应用行为表现为可变的元数据,而不是锁定的代码。
实时商务智能与分析:数据集成的大趋势是实时商务智能与分析,以便更迅速地根据商业洞察采取商业行动。企业信息集成(Enterpris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EII)平台可用于查询和整合,业务活动监控(Business Activity Monitoring,BAM)系统负责跟踪、整合和报告主要的业务事件,它们都使用底层的集成来访问、操作和移动数据。通常实时商务智能与分析应用偏好使用胖客户端浏览器作为用户界面。数据集成也使用SOA来解放数据,使用XML作为通用数据语言。
内部协同:许多组合应用涉及到多名协同工作的用户或团队。通常使用平台的协同特性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微软的Exchange Server和办公软件, EMC的Documentum eRoom,IBM的 Workplace,Groove Networks的Virtual Office,FileNet的Team Collaboration Manager。
外部协同:现在企业需要集成同客户接触的所有流程,这便构成了协同平台的外部使用。例如联系中心使用实时消息来接触客户,协同设计流程来连接B2B客户。
2.SOA的主要影响
基于SOA的集成方法正推动着市场的发展,一些厂商也对此作出了响应。那些在技术设计方面比较敏捷的厂商提供了支持SOA的产品,但由于它们规模较小,因此这些产品所针对的客户也比较狭窄。更大一些的厂商进行技术创新所需的时间要长一点,它们将现有产品改造为支持SOA的产品。最终它们将提供强大的SOA平台,建立市场地位。
现有的产品和技术通常可以支持SOA,不过在企业内大规模使用之前,必须对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配置。不过,不要以为只要解决新技术的问题就可以了,还必须对现有产品进行集成以支持SOA的使用场景。SOA最常见的与集成相关的使用场景如下:
通过服务中介实现内部集成:服务中介类似于SOA集成服务器,它采用多种集成技术和运行时服务,为其它有需要的应用和服务提供可重用的业务服务。大多数厂商提供的服务中介都是以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的形式出现的,当然也有一些厂商采用其他形式。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服务中介是目前最通用的面向服务的集成方法。
通用服务的多渠道前台集成:除了ESB之外,最通用的集成场景就是共享底层业务服务的多种交互渠道。Forrester将这种使用SOA方法的多渠道集成称为交互平台。多渠道集成战略能够使顾客进行跨渠道交互,从而推动销售的大幅度增长,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BPM:业务流程是新集成方法的中心。SOA平台中也有许多新标准是支持BPM的,主要是BPEL4WS标准和核心Web Services标准。这些标准能扩大流程自动化的范围,相对于老技术来说,它们能支持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应用。
上述三种场景还可能一起出现:由一个ESB平台实现多渠道集成和BPM。从单个场景来说,各个场景都强调了SOA的不同方面。
3.SOA平台将成集成市场主流
新的集成需求和SOA的结合将改变目前的行业结构。新的需求要求集成平台在整个应用生命周期中,形成整套的定制的组合应用。最终,单一的集成平台将综合业务流程、用户交互、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服务,但这还需要经过一两年时间进行推广。
同时,大部分组织将被迫实施两种集成平台——一种是支持流程、用户交互和应用集成的平台,另一种是支持数据集成平台(提供数据提取转换加载、数据总和、分布式查询或数据网格)。少数大型应用平台和企业平台厂商将逐渐占领集成市场的半壁江山,余下的市场份额将由应用集成厂商、B2B集成厂商、企业内容管理厂商和独立的BPM厂商瓜分。
1.集成平台
前面所讨论的单一战略集成平台将综合业务流程、用户交互、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功能于一身。曾经,这些功能都只能通过专门的产品获得,但现在它们融合在一个大平台中。集成平台的主要元素:
消息总线和应用集成:许多集成平台都是从EAI产品演变而来的。他们的主要特征就是由消息总线提供数据格式转换和路由、流程自动化和应用适配器。不同于EAI产品,现在的集成服务平台支持服务集成,使用Java、J2EE或.NET作为核心编程模式。
集成的流程管理能力:集成平台还提供BPM功能,同时综合流程建模、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流、以及垂直行业流程模板。
演示及其它用户交互功能:支持用户交互和跨渠道集成,包括演示层的集成能力,例如门户、业务活动监控仪表板。
行业协议和数据格式:集成平台通常包含特定的行业数据格式、通讯协议和服务。例如高科技行业的RosettaNet PIPs、医疗行业的SWIFT、保险行业的ACORD。
生命周期管理功能:集成平台提供全生命周期开发和管理功能。集成活动正日益成为更大范围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包括组合应用的开发和配置,这些功能通常作为集成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2.集成平台厂商
有多种类型的厂商提供集成平台:
应用平台厂商:主要的平台厂商(例如IBM、BEA System、Microsoft、Oracle、Sybase、Sun Microsystems)都开发了功能全面的集成平台,平台采用的技术都大同小异。
企业应用厂商:这类厂商包括SAP、Oracle、Siebel Systems等,他们创建了自有的集成平台,这对他们现有的应用产品是一个补充。
独立的集成厂商:有EAI背景的独立集成厂商(例如TIBCO、SeeBeyond、webMethods)以及有B2B背景的独立集成厂商(例如Sterling Commerce和GXS)。包含在这类厂商中的还有主机厂商,例如Viacore和E2open,他们在高科技行业推行RosettaNet,最近GXS、Inovis、Grand Central Communications和Nsite也加入了这一阵营。
数据集成厂商:数据集成技术来自多种厂商:DBMS厂商,BI厂商,数据访问中间件厂商。现在数据集成技术也在发展成为平台。
3.集成平台的选择
在选择集成平台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分离:应将企业的应用集成需求同数据集成需求分离开来,将企业现有的系统在这两个大框架下进行整合。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这两类集成产品往往来自两个厂商,这时就要注意两类平台之间的整合问题了。
(2)考虑集成环境:应用集成市场主要提供三大类应用集成平台。应根据企业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平台类型。然后列出此类平台厂商的名单,选择那些能够满足企业当前和未来需求的厂商。
应用平台提供的集成是与特定编程模式(通常是Java/J2EE或.NET)紧密联系的,而不是同某种企业应用软件包相匹配。紧密联系一种编程模式可以降低应用平台集成对平台的依赖性。
企业应用集成厂商提供的集成针对自身应用产品时是较有优势的。例如, Oracle针对它自身的E-Business软件包的适配器就比别的适配器更为透明,提供的管理功能也比较丰富。但是如果企业的应用环境中包含来自多个厂商的应用,那么就很难选择平台了。
(3)与架构相匹配:你选择的平台产品必须适合企业的集成架构。这种匹配可以在三个层次上实现:产品、厂商、标准。这三种层次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假如在产品层实现匹配,那么你需要5~10年时间来使产品满足企业的集成需求。从长期来看,企业必须获得必要的开发和管理技能,以较低的成本来维护平台。广泛使用的主流产品比小生境产品拥有更为庞大的专家队伍。企业必须保证能够通过单一产品的标准化来降低成本,并且这种产品不会在5年内从市场上消失。
在产品层实现匹配的主要风险在于,产品占据了集成战略的核心位置。假如厂商改变了它的产品战略,那么企业进行转换的费用是十分高昂的。
在厂商层实现匹配意味着企业只使用一家厂商的产品来满足10年内的集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对厂商未来的产品方向提供建议,而且厂商能以较低的收费向企业提供平台管理技能。但厂商必须能跟上行业创新和标准的步伐。企业在管理厂商时,应保证实现经济规模性。当前采用这种匹配策略的企业主要选择IBM、Microsoft、SAP、Oracle作为战略厂商。在以前TIBCO、IONA Technologies等专业厂商也是企业考虑的对象。
在厂商层实现匹配的主要风险在于,小厂商可能无法在市场中长期生存,而大厂商可能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比较慢,难以提供预期的经济规模性。
在标准层实现匹配意味着企业在集成架构中采用一个或一组标准,所有客户化开发和采购决策都根据这些标准进行。这种方法使企业能根据集成需求选择产品和厂商。但是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具备选择标准和使用标准的严格程序。这种方法的成本也比较高,因为无法从厂商那里获得产品采购折扣,厂商的数量也会增加,并且需要针对多种产品开发技能。
(4)实现意外情况的融合:在选择标准平台时,企业应尽量减少意外情况的数量,避免采购非标准的集成技术来解决这些意外情况。意外情况是任何技术标准都无法避免的。在采购额外的集成产品以解决意外情况时,应考虑新产品的厂商管理成本、升级成本、技能成本、支持成本。
举个例子来说,许多企业使用B2B服务厂商的产品来满足它们同业务伙伴以及顾客(使用EDI和XML)的集成需求。一些企业采用具备丰富的用户界面的专业产品。还有一些企业采用专业的Web Services交互。企业的集成战略应该支持意外情况,但也要满足标准平台的要求,在3年之内取得非标准产品和标准集成平台之间的融合。
(责任编辑:铭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