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流程再工程 (BPR)是一场管理思想的革命,已受到管理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BPR强调以企业流程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使能作用,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反思,以求得流程业绩的巨大飞跃。BPR的核心是流程优化,但它的复杂性往往又不是单靠人工所能掌握的。研究表明,BPR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或抵制有效的建模分析工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计算机辅助工具对BPR决策的价值和支持作用。
企业经营流程重组是一项复杂的企业工程,它的实施需要利用先进的流程建模和分析手段来描述、分析和评价经营流程。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有效的建模方法和仿真工具。但大多数方法不能直接利用优化后的模型对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其建模、分析与模型的实施相脱离。传统的建模平台因此缺乏柔性难以反映流程的动态性。工作流技术覆盖了流程建模、模型分析、模型执行和模型维护的整个企业经营流程重组的生命周期,可以改善上述不足。
工作流系统能够支持企业流程重组,其关键是流程性能的分析与评价。鉴于工作流技术的发展水平,其流程建模和仿真能力还不能满足实用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流程建模、分析工具和工作流的优点,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流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本文主要探讨工作流和Petri网等方法在流程建模和仿真中的结合方法。与采用单一Petri网等方法完成流程建模、仿真、分析和决策等环节的流程改造方法或工作流技术相比,这种结合方法,充分利用了Petri网具有描述企业组织结构系统行为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建模和仿真能力,同时也利用了工作流模型的可执行性、交互性和易于理解等优点。
2 工作流技术
流程具有组织、信息、资源和功能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存在关联引用的复杂关系。为满足多用户的需要,流程模型应包含流程中尽量多的信息,这可能导致流程系统的复杂性,传统的建模语言多是描述流程的一个和若干视图。为全面认识流程,集成流程的多个视图是必要的。工作流是一种企业流程认知论(ontology),它是企业中数据流、信息流、流程流、协作流、资源流等各种要素流的综合集成。根据工作流管理联盟[1](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的定义,工作流是业务流程的全部或部分自动化,在此流程中,文档、信息或任务按照一定的流程规则流转,实现组织成员间的协调工作以达到业务的整体目标。工作流管理的首要步骤是流程建模,即用工作流描述语言将流程抽象为工作流模型。工作流模型不同于其他建模工具构造的流程模型,不仅包括用来描述活动的概念集、活动、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而且还包含其他执行活动的必要信息,如组织、资源和数据等,以便计算机辅助实现。
就描述流程的侧重点而言,有两种基本的图形化流程描述语言建模技术[2]:基于通讯的工作流建模和基于活动的工作流建模。前者注重提高顾客满意度,通过顾客和执行者之间的交互,把工作流的每一个活动归结为四个阶段:准备、协商、实施和接受。基于活动的工作流建模强调组成流程的活动和相互关系,它更适合借用传统的建模方法。
工作流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流程建模、流程仿真和流程改进或优化:流程建模是用清晰和形式化的方法表示流程的不同抽象层次,可靠的模型是流程分析的基础,流程仿真是为了发现流程存在的问题以便为流程的改进提供指导。这三个阶段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它们的无缝连接是影响工作流模型性能的关键因素,也是传统流程建模和流程仿真集成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作流技术在流程建模中基本上还采用流程图一类的描述工具,工作流描述语言也是对流程形式化的简单描述,并未包含企业流程系统存在的不确定处理机制。其次,工作流模型的仿真和优化也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传统的工作流模型在运行前需要实例化,工作流管理工具也没有为流程模型的仿真及仿真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提供手段。为了实现流程变化管理各阶段的有效集成,需要结合有效的流程建模、仿真和工作流技术。
3 工作流与流程建模的互补性
企业建模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企业优化流程,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为客户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是许多建模方法往往将重点放在可视化的符号上,忽视对业务流程本质的抽取和分析。使用这样的建模工具,根本不可能对流程进行实质性的简化和优化。作为有效的动态流程建模体系,也不应该是简单的企业活动执行工具。
在企业的一个业务流程中,组成企业业务的各个要素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也是动态变化的。只有将这些要素的动态变化和关联流程描述出来,才能有效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目前对流程动态的描述,一般靠流程仿真完成,传统的建模工具缺乏对流程动态的跟踪能力。此外,目前出现了许多有效的建模方法,但很少能直接产生可执行的流程代码。
工作流模型描述缺乏一种能够支持流程定义、流程分析以及流程执行的形式化数学模型,它的出发点是对流程的定义,包括组成流程的基本活动以及活动之间的顺序关系。目前的工作流模型大部分利用经验,以图形语言或者文本描述来定义工作流,其本质还是面向用户的。即对用户而言是易于理解的,但并不便于系统的实施,也无法对工作流的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因而也更谈不上对流程的分析与改进。虽然也有抽象化的数学模型,但它们所具有的描述能力也未能充分描述工作流本质。模型还缺乏良好的理论基础,使得工作流系统在许多关键特性上有待改进。
在早期的具有工作流管理功能的系统中,工作流程的表示缺乏柔性,导致模型修改的困难。后来逐渐出现了借用有向图、Petri Net、对象模型的形式语言文法表示以及基于目标的知识表示等工作流系统。它们一般都有可视化的流程建模工具,能够以比较直观、易于使用、易于修改以便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方式对实际的业务流程进行建模,并得到相应的形式化表示。
工作流模型对流程有比较强的描述能力,但它一般适合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流程描述,目前工作流对非结构化的流程支持能力较弱。非结构化流程则是那些重复性不是很强或没有重复性的流程,这类流程执行所需的有关参数事先无法确定,一般要等到流程实例运行时才能确定,同时在流程运行期间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这种动态多变的特点在提供更高灵活性的同时,也为流程的建模与执行带来更多的复杂性。实施企业流程再造BPR也就是一个工作流管理的过程,如何将 BPR工具对业务流程的建模结果应用到工作流系统中,如何在工作流系统中提供类似于BPR工具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监控与管理的功能等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很有必要把流程建模工具高效的流程建模能力与工作流较强的可执行能力结合起来。这方面的硏究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文献[3]借用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概念,给出了一种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即在分析阶段构造企业流程元(meta)描述模型,而在设计阶段将描述模型转化为可执行的工作流元模型。两种模型都可以用形式化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转化可通过编译映射函数完成,这样还易于保证两种模型的一致性,把模型的变化反映到工作流系统,适于企业变化管理的需要。
延伸阅读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