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是极限状态下的数据测试,主要是指系统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性能测试来评估系统的响应情况,测试的对象也是某些核心业务或者日常常用的组合业务。例如系统的数据每年只备份转移一次,可分别选择一个季度、半年、一年作为参考,模拟输入各个时间段的预计数据量,然后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而预估系统的性能走向。
由于大数据量仍然是为了测试系统的业务处理能力,因此大数据量性能测试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和前面的独立、组合业务测试结合起来进行,主要由性能测试策略来决定。由于大数据量测试一般在投产环境进行,因此把它单独独立出来,和疲劳强度测试放在一起,在整个性能测试的后期进行。大数据量测试可以理解为特定条件下的核心业务或者组合业务测试。
(6)网络性能测试:网络性能测试主要是为了准确展示带宽、延迟、负载和端口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用户的响应时间的。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主要是测试应用系统的用户数目与网络带宽的关系。
(7)服务器性能测试(操作系统、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服务器性能测试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初级服务器性能测试”主要是指在业务系统工作或者进行前面其它种类性能测试的时候,监控服务器的一些计数器信息,通过这些数据对服务器进行综合性能分析,找出系统瓶颈,为调优或者提高性能提供依据。“高级服务器性能测试”一般不由测试人员进行,由专门的系统管理员来进行,例如数据库服务器由专门的DBA来进行测试和调优。本文主要讨论在测试中常用到的“初级服务器性能测试”,既通过工具对服务器资源进行监控的性能测试。
(8)一些特殊测试:主要是指配置测试、内存泄漏测试一些特殊的Web性能测试。这类性能测试或者和前面的测试结合起来进行,或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独立进行,本文重点来讨论前一种情况,因为后一种情况往往通过特有的工具、较大投入的进行,可以不作为性能测试的范畴来研究。
2性能测试通用策略
2.1性能测试策略通用方法
本节主要介绍一下通用的性能测试策略制定方法。性能测试策略一般从需求设计阶段开始讨论制定,策略的内容决定着性能测试工作投入多少资源、什么时间开始实施等后继工作如何安排。其制定的主要依据是“软件自身特点”和“用户对性能的关注程度”两个因素,其中软件的自身特点起决定作用。
软件按照用途的不同分为两大类:系统类软件和应用类软件。系统类软件对性能一般要求比较高,因此性能测试应该尽早介入。应用类软件分为特殊类应用和一般类应用,特殊类应用主要指银行、电信、电力、保险、医疗、安全等领域类的软件,这类软件使用比较频繁,用户较多,一般也要较早进行性能测试;一般类应用主要指一些普通应用,例如办公自动化软件、MIS系统等,一般应用类软件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性能测试策略,比如OA系统,可以早开始、也可以最后进行性能测试,这类软件受用户因素影响比较大。
用户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即对性能特别关注、中等重视、一般关注、不怎么关注四类。这里这么划分并不意味着用户不关注性能测试人员就可以忽略性能测试。不过,用户如果特别关注性能,测试人员也应该特别重视性能测试。表1列出了性能测试策略制定的基本原则。(注意:这里的用户是广义范围的用户,包括所有和我们的产品有利害关系的群体。因而不单单指最终使用产品的用户,这些用户既可以是为我们提出需求的产品部,也可以是公司的董事会,甚至是我们研发人员自己。)
软件类别
用户重视程度
系统类软件 应用类软件 一般应用 特殊应用 高度重视设计阶段就开始针对系统架构、数据库设计等方面进行讨论,从根源来提高性能;
系统类软件一般从单元测试阶段开始性能测试实施工作,主要是测试一些和性能相关的算法或者模块。
设计阶段开始进行一些讨论工作,主要在系统测试阶段开始进行性能测试实施。
设计阶段就开始针对系统架构、数据库设计等方面进行讨论,从根源来提高性能;
系统类软件一般从单元测试阶段开始性能测试实施工作,主要是测试一些和性能相关的算法或者模块。
中等重视可以在系统测试阶段的功能测试结束后进行性能测试。
一般重视可以在系统测试阶段的功能测试结束后进行性能测试。
不怎么重视可以在软件发布前进行性能测试,提交测试报告即可。
表1性能测试策略制定对照表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