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国质量管理专家Philip B.Crosby于1961年提出了“零缺陷”的概念,并被称之“质量革命”。1979年他出版了《Quality is e》一书,阐述了他的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并认为“质量就是符合需求”。经过近几十年软件开发思想的积累,关于质量的概念不断深入,Crosby的质量定义用更为精确与更具实际操作性的方式表示就是:质量是相对于某个(某些)人而言的价值。此定义明确提出了质量的相对性,也明确了质量不能脱离人而抽象存在的性质。这些进步对于我们正视软件开发中实际发生的质量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质量的相对性可以解释为一个用户认为某个软件产品质量完全过关,而另一个用户则可能认为质量并不完全过关。有关质量的定义会带有人的情感的因素,因为它是通过一系列人的决策,才能确定到底需要听取哪些人的意见以及这些意见中哪些是相对重要的。然而大多数人却并没有察觉到质量中的非理性因素,同时软件开发者也希望对于质量管理是可以绝对理性的,这也是质量管理往往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效果的原因。在质量管理中运用理性进行判断与决策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目的。
在质量概念中还有一个要素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质量的经济性。根据Crosby的质量定义,“符合需求”的代价是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所花费的成本,总是最经济的。而“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是必须进行补救使企业产生额外的支出,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由此产生了质量损失,成本相应增加。
因此,质量经济学被软件开发管理者提了出来。
于是时间、成本与质量在项目管理中常常相提并论。那么如何在时间、成本、质量这三个方面找到均可以满意的模式,并恪守这种模式,持续地进行管理工作呢?这也就是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软件质量管理和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