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日本软件企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起步的绝大部分软件企业均源自母公司的软件开发部门。
非事业部制的日本软件企业一般采用的是“经营-开发-后勤”这样一个模式来从事软件开发。这一点跟中国国内的软件企业比较相似。但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后勤”范围很广,包括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发展计划、系统审计、信息化、企业经营等,与中国不同,日本的大中型IT企业均设有信息推进部这样一个由专业技能非常突出的人员构成的部门,专门从事企业信息化、软件复用体系构建、帮助中心、人才育成体系构建这样的“后勤工作”。也正是“后勤”方面资金投入、建设力度等方面的差距,决定了中日软件企业实力对比上的根本差距。
日本国内的物流、交通、制造、通信和半导体相关的企业级软件市场非常大,东芝、日立、索尼、富士通都有规模很大的软件公司。
日本发展软件产业的举措是:
第一,政府制定振兴之路。日本政府提出将信息化建设、软件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改善等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把加大对软件领域的投入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把信息产业置于推动日本经济繁荣的关键地位,其中附加值高的软件业被放在信息化建设的首位。日本企业认识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强化企业信息管理的需求增加,企业要求加强对客户信息、市场营销以及内部资源的共享,并通过网络实现公司间的业务联系。因此,电子数据交换、ERP企业资源规划和网络安全等技术及其产品成为开发的重点。
第二,政府大力号召软件公司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软件的质量、性能提高。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前提下强调功能、性能方面的创新,对尽快提高软件的质量和性能有重大促进作用。软件供应商应主动思考如何对软件进行创新,同时对某些用户的创新要求给予足够重视,加速软件更新换代。
注重学习创新,加快对未来市场的开发。日本认为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加快创新的步伐,就没有出路。只有注重创新甚至不断创新,率先推出自己的新产品,才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优势。
印度
截至2005年,印度软件产业占据了整个IT产业总产值76.5%的份额,软件出口占据了印度整个出口总额20.4%。印度还培育出一批像Tata、Infosys、Wipro和Satyam等在国际软件行业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软件大公司。在印度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一批软件科技园区和基地。其中位于班加罗尔的软件园区更被称为印度的软件之都,全球十大硅谷之一以及全球第五大信息中心。
印度软件出口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印度软件的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以定制软件开发和服务出口为主。
第二,印度软件出口的业务领域正逐步拓宽,走向高端。以前印度的软件出口主要包括定制的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目前有些印度软件公司有能力提供一整套完整的商业解决方案,甚至可以为技术供应商、非IT公司的各种客户进行产品的开发。
第三,印度的软件出口存在对国际市场过高的依赖性。印度软件业的高速发展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始终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及其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了对国际市场过高的依赖性,这种局面也为印度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印度政府通过完善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和立法来大力鼓励软件创新。自印度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已经先后制定了许多涉及科学教育、基础研究等领域的技术政策和立法。
爱尔兰
近年来,爱尔兰软件业的发展模式基本成熟,具体内容是:依托本国的语言文化优势,积极吸纳国际资本和技术,专注于软件的本地化工作,成为美国IT业巨头软件产品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美国销往欧洲的软件产品计划都是在爱尔兰进行本地化的。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