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只是工具
我曾经是非常执着的开发人员。我有连续几天几夜做Coding的经历,也曾经为了一个技术问题耗上三、四个星期而导致项目一再延迟,还曾经为了一个实现细节与项目相关的人员逐一争论。
我也曾经像大多数开发人员一样热衷于争论语言之间孰优孰劣。我在“Delphi大富翁论坛”上写过一个简介,其中个人特长是“擅长TPascal、Delphi、TASM系列语言,痛恨C/C++”。我至今保留这段文字,因为那的确是真实的经历。
如今我已经不再专注于语言,正如我在第一章中写到的一样:成天讨论这门语言好,或者那门语言不好的人,是可悲的。
然而就在我写这段文字之前的一年,我还在写《Delphi源代码分析》,我还是无止尽地深入语言细节,深入操作系统细节,以及深入……开发的细节。
就在2004年3月间,我接受一个朋友的邀请,去北京做一个名为“Delphi & Delphi .NET源码分析”的专题培训。我用了近两周的时间,做了50页的幻灯,全面讲述Delphi和Delphi .NET。然而在临行前的一晚,我辗转反侧,思考着一个问题:我究竟做了些什么?或者说,我究竟想告诉学员些什么?
凌晨5点,我在幻灯的末页后插入了一张幻灯,标题是“语言只是工具”,而幻灯的内容是一张图。这是与培训完全无关的一张幻灯。然而,这是自1997年我接触到管理,以及从1998年我接触到工程以来,第一次正视“软件工程”这四个字。我第一次看清楚代码、方法、过程、工程与组织的关系!
对于一个程序员,或者以程序员自命的人来说,看清楚这一切的第一步,竟是一句“语言只是工具”!
猿之于为人,“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是最重要的标志。因而我不知道“语言只是工具”这句话,究竟是对语言的膜拜,还是漠视。然而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真正地知道工程。
2. 程序
在我的那个图中,在最内层的环里,是“程序=算法+结构”。这是编程的本源定义,也是原始的状态。与代码相关的任何工作,最终仍旧会落足于这样的一条规则。
编程的精义于此。从有开发行为开始,它就存在。挖山不止的愚公在数千年前就在用类似的行为做编程实践,而几十万年前的智人,也在循环与分支所构成的逻辑中打转。
3. 方法
推动这种逻辑向前发展的是“方法”和“方法论”。长期编程实践,自然的推演与总结,必须沉淀为某种(软件开发)方法,于是“过程”出现了, “对象”出现了,相关的方法论也就出现了。
这是实践的成果。方法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创造的。瓜熟而蒂落,实践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算微软不提出某个方法,IBM也会提出这个方法。即便他们都不提出,可能你自己已经在使用这个方法了。
方法并不神秘,因为它就是你今天正在做的、从事的和实现的。正如“模式”是一种方法,而模式就是你昨天书写代码的那个行为。只不过,GoF归纳、抽取、提升了这些行为的内在规律。你看不到你做事的行为,也就不能理解“模式”作为一种方法的价值。所以大师们众口一词:模式需要一定的编程经验才能理解。
同理,理解过程也需要编程经验,理解对象也需要编程经验,理解MDA与SOA还是需要编程经验。
这可能就发生在你回顾上一行精彩的代码,或者上一个失败的项目的一瞬息。经验来源于回顾、理解与分析,而不是你将要写的下一行代码。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