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榜的50家企业中,15家软件企业占据了30%的最大份额,而其中有6家都是以离岸外包为主业务的软件企业。过去的2007年,这6家企业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78.3%。随着这些的企业高速发展,以及像东软、中软国际这些已颇具规模的龙头企业的带动,2008年,中国软件离岸外包的市场份额达28亿美元;而2009年更将飙升43%,达到40亿美元的规模。
图:IDC对2006-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份额的预测
在软件外包行业之中,印度仍然被公认世界第一。然而近几年,经常出现中国企业与发展成熟的印度公司展开竞争,并成功“虎口夺食”的案例。
种种数字和迹象表明,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正在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而各自独具特色的创新,就像火种一样,点燃了照亮他们前进方向的火炬。《程序员》杂志通过走访博彦科技、中软国际和奥博杰天这三家业界知名的公司,为您勾勒出一幅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创新发展路线图。
业务模式创新——与印度走在岔路口上
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的火花,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闪烁。在最开始的原始积累阶段,由于拿到的单子含金量不高,大家都靠拼价格。为了降低成本,从事外包行业的开发人员待遇和薪资水平低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而看不到个人未来的发展空间,更让他们糟心。十几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这样做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深深伤害,开始摸索新的业务发展路径。
2007年中国的欧美软件外包市场,中软国际在份额上独占鳌头,并于年底荣获“中国CEO年会”评比和颁发的“2007年中国IT企业创新奖”。“成为行业老大”和“两条腿走路”,这是中软国际高级副总裁孙秀芳女士揭示的两条根本原因。“中软国际的业务,50%来自于国内行业咨询的解决方案,50%来自外包业务。在国内一些行业里面,我们都是行业老大。在业务模式上,外包跟做国内咨询是可以互动的。这是我们中软国际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
中软国际的中外互动可以细分为市场资源互动、双方客户资源互动和标准与技术上的互动三种。市场资源的互动可以引发解决方案和产品复用产生的规模效应。而通过促成中外客户的交流,中软国际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成为知识和经验的传播者。标准和技术的交流,更让中软国际成为解决方案的创新者和技术实现者。
为了推动中外互动,中软国际2005年成立了“创新中心”;一方面为了开拓新行业,同时还要在既有行业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据创新中心咨询总监刘鑫女士介绍,2007年中软国际能够拿下了国内某药监局的一个大单,就是中外互动的结果。在市场资源方面,中软国际收购了向制药和生命科学行业提供软件服务的国外公司Double Bridge。与药监局的洽谈过程中,中软国际凭借以前的业务关系,邀请到了世界知名制药公司的前CIO与中国的药监局一起坐下来探讨药品监督业务的发展,这位前CIO在FDA申请方面的丰富经验让药监局官员受益匪浅。欧美医药信息提交eCTD标准的引入,则更增强了药监局对中软国际成功完成项目的信心。
通过中外互动,中软国际成为药监行业软件解决方案的一流供应商。不只如此,在烟草、金融等政府监管行业,中软国际也已占据了强势的发展地位。
无独有偶,博彦科技总裁王斌也提到了公司已经在逐步加大在行业应用方面的投入。凭借占公司90%份额的欧美外包业务的高速发展,博彦科技2006、2007年两次连续入选中国高科技、高成长公司50强。
对于本质属于IT服务的软件外包,王斌认为“最大的客户实际上是在传统行业,它们要用软件和应用来提升整个公司的运营效率”。凭借过往丰富的欧美外包服务经验,博彦科技2007年与世界上第二大的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签订合同,成为其全球供应商之一。除制药行业之外,博彦在国内的金融和保险行业也已经开拓出了新的发展空间。
孙秀芳女士说:“中国本身有很强的行业市场,而印度是没有的。在原有的外包基础上,我们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对于中国的外包企业,真的要发展,一定要有本地的行业做支撑。”
环境优美的北京上地中关村软件园,是众多软件外包企业的聚居之地。适逢春季,阳光明媚,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几栋低矮而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物中,印度塔塔公司偏居其中一隅,身边环伺东软、软通动力、文思创新、博彦科技等众多国内著名外包公司。这个位置的分布,颇具象征意义。虽然是世界知名的软件外包巨头,塔塔在中国的发展却一直是“阴转多云”。究其症结,不了解国情是一方面,而缺乏相关行业经验也是重要原因。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