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智能、面向知识积累的需求开发过程应该是基于模型驱动的。
一、对模型的认识
关于模型驱动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模版化,通过模板化可以将需求数据化,既为需求向软件下游过程的知识自动传递提供基础,也为需求的管理分析提供基础;另一个是多视角,即可以从多个维度遍历需求内容,传统的需求生产往往只从一个维度,例如业务功能进行需求开发工作,产出物可能是全面的,但不可以称之为模型,模型必须是立体多维度的,是可以多视角验证的,从而实现需求成果物的可定义输出。
二、基于岗责、表单建立捕获模型
需求捕获的核心是针对一个业务体系的调研,一个业务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业务工作内容、业务机构、业务岗位、业务流程。而内容、机构、流程都是通过岗位来落地的,具体的工作内容是通过表单体现的。从岗责表单两点出发进行需求捕获,主要内容就是基于岗责的业务过程调研和基于表单的数据调研。
三、基于流程、事件建立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的建立要理解“顶层设计”的概念,原指是指将信息系统自顶向下进行分解,后来顶层设计概念扩大为科学、工程领域,指针对行业、重大项目进行的从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思,是实现远景目标的蓝图,是现阶段进行业务建模最流行的方法。
利用顶层设计思想,我们针对业务流程进行归类分解,改变传统按组织结构、按物进行业务梳理的模式,取而代之以“事”,即流程的业务梳理方法。
在流程梳理的同时,进行事件追踪,业务事件是业务流程的触发起点,沿着对业务事件的响应脉络,可以找到所有相关的业务活动。
四、基于实体、用例、原型建立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由业务实体、用例实现、原型组成,其中用例实现定义了业务实体涉及的属性和操作,也定义了原型的操作。
首先是表单到业务实体再到类的抽象,表单是我们可见的一份份客户用于记录数据的文档。业务实体是在表单基础上进行业务归纳或分解形成的业务概念,类是系统分析层面对业务实体的分析抽象,并与发生在业务实体上的操作进行的关联。分析工作的基础就是进行实体分析,从而分辨出目标系统的业务载体和服务操作。
其次是用例到用例实现的过渡,用例是针对业务问题的描述,强调以业务语言或业务解决方案诠释业务系统,用例实现是引入信息系统后,在系统因素下,描述问题的解决过程。
第三是业务原型的实现,经过业务实体的抽象,经过用例实现的作业,我们最后以交互原型的方式将展示模型提供给客户,交互原型着重体现经过信息系统的抽象交付给客户的真实体验。这些真实体验表现在:界面、人机交互的过程(操作、级联)、数据的定义及内容。
五、基于性能、接口建立质量模型
质量对需求而言也称非功能性需求。
从性能角度看就是针对软硬件环境、数据量、并发、物理要求、实施要求进行符合度分析。
从接口角度看就是针对软硬件之间、人机之间、软件部件内部之间进行约束性分析。
基于模型驱动,需求的开发工作应该借助于一些工具,利用工具实现需求作业、需求工作内容的分析(血统分析、影响分析、关联性分析等等),建立相关的需求工作知识库。
转自: http://yuxiangdong.csai.cn/user2/53043/archives/2011/45998.html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